“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四 )


《易·兑》云:“君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可见,朋字解释为同窗、发小或从前一起共生、共事的人,比较合理 。
友字则暗指是志趣相投的人 。
再来说乐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文章插图
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引申为和着演奏歌唱很欢乐 。所以乐字展现出来的欢乐是外在的,是具象化的 。而悦展现出来的欢乐,是由内而外、自知自明的 。
为什么有从前的同窗、发小从远方而来,是欢乐的事呢?是因为单纯地因为孔子热情好客吗?要理解这句话,还是要看文章前后的次序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为老师守孝期间,历时三年编撰完成的,其行文编排极为考究 。注意,首篇“学而”,三句话共用一个“子曰”,说明这三句话,是孔子在同同一语境或同一个逻辑体系下阐述的 。
根据上文的意思,我想这样解读本句:孔子说,若能影响身边之人,让众生一起觉悟,这不是一件欢乐的事吗?
这里可以注意《论语》对悦与乐二字的区别使用,显然自己在觉悟中体验到的好心情,是由内而外的欢悦 。而众生一起悟道精进时,展现出的欢快状态,则更像是震荡发散的鼓乐之声 。
紧接着,我们看第三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究竟是何种境界呢?为什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可以被孔子称为“君子”呢?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性和言行,有多处论述 。我们来看一句最简洁、直接的一句论述 。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
这里孔子在定义君子时,用了否定式定义,即凡是成器之士,均非君子之列 。凡是君子,均不可成器 。
要理解这个“器”字,不妨看看《周易》和处在相近时期的老子的观点 。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 。
按照孔子的意思,君子不器,表示君子应该不离无形无相的大道 。
《道德经》:“朴散为器 。”
浑朴的大道散了,才化为器 。这观点显然和《易经》对道和器的定义是相通的 。
现在有个成语叫做“大器晚成”,其实也出自《道德经》 。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的《道德经》甲乙本,根据古墓的时代测定以及《道德经》文字内容(从避讳帝王名讳的角度分析),帛书本《道德经》成书时间为目前世界所藏古本年代最久,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版本 。
在这个版本的《道德经》中,没有“大器晚成”一句,而是写作“大器免成” 。在原文中,这一句是老子对大道的论述,老子的原意并不是想说,一个人需要经历不断磨砺,晚年才能称为真正的大才 。而是说一个人要真正的合于大道,是不可以成为形而下的器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
由此可知,孔子对君子的定义,也是站在了体察天道,修行觉悟的高度上的 。可以说,孔子讲的君子和道家讲的真人、至人、圣人,以及佛家讲的菩萨、大士,都是对“觉悟者”的称谓或描述,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就是《金刚经》的那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也就是说,一切圣贤间的差别,仅在于对大道(无为法)证悟次第上 。而他们修行、觉悟的方向,是一致的 。
《论语·宪问》篇中,孔子对“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有过论述 。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