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题主好,你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学习并不断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这样的解释没有阐明这一章句的精神实质,而且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就“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句,野狐来做一个全面细致的解释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文章插图
一“学”、“习”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词是语言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它的意思会随时代变化,会出现义项的强化、弱化、转化等现象 。“学”古今都有学习的义项,但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与积极经验,虽然也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朱熹在《四书集解》中就把这个“学”字解释为“效仿”,这大概与古人传授知识以言传身教为主有关 。从“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古语中,也可以看到,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做人”、“处事” 。现在讲“学”,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 。习字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日字,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本意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强调的是“多次”、“反复” 。《礼记 月令》就有“六月,鹰乃习之 。”就是说六月时节,雏鹰开始练习飞翔了,小鹰不断拍打翅膀,反复练习 。
“时”有“时间”、“按时”、“定时”、“经常”等义项,“经常”这一义项在现在语言习惯中也远没古代语言中应用的广泛 。“时”与“习”在这里强调的是对所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反复”、“多次”、“经常”去实践应用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文章插图
二“学而时习之”章句的真实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被理解和翻译为“学习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从情理上讲,这个理解与翻译是不通的 。学生或做过学生的人大都深有体会: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大多数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学习 。如果这样理解翻译这句话,这一章句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不但缺乏语言上的逻辑联系,更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 。同时,这样的一句话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叫人很费解,似乎《论语》的编排是无序而杂乱的罗列一些章句 。
《论语》虽为语录体著作,但它的篇次与章句在编排上是有一定的思想贯穿其中的 。古今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研究,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指出:第一篇《学而》讲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讲为学的外用;第三篇《八佾》讲把个人的内圣为学,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 。
“学而时习之”章句被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中,是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从这一认识出发,“学而时习之”章句应该理解为: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去应用实践这些道理,通过不断体会、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不断进步而内心高兴;知已难得,有志同道合的人登门与自己切磋论道,共求进步与提高,这更是令人高兴的事;即使没有人认识、了解自己,自己也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怨天不尤人,不是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吗?这样理解,这一章句中的三句话不但在语言上有着逻辑关系,在思想上更是一个统一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