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五 )


因为天是高高在上的,“上达”可以理解为通达天命或天道 。《庄子·达生》篇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这两处文字,达字意义是相同的 。而庄子讲的达生与达命,与孔子所说的上达,也有相通之处 。
“下达”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世上吃得很开,玩得很转 。
“下学”则表示凡尘俗世中觉悟,在事上炼心 。
所以,君子的使命是要觉悟天道的,但在觉悟过程中又需要结合“下学”与“上达”,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柴米琐事上修炼身心,觉悟通达 。所以孔子会强调“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修行原则 。这和《六祖坛经》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观点不谋而合,也正是虚云禅师所强调的:“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 。”
由此可知,孔子指出的觉悟之路,是“下学而上达”次第觉证的历程,需要塑造的正是“人不知而不愠”或人不知而不怨天尤人的君子人格 。
现在,我们把《论语》与《大学》的开篇文字,比照着来读一读 。看看两部儒家经典的核心要义,是否可以相互印证?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将觉悟天道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不是让人由衷喜悦的吗?若能让众生一起觉悟,这不是一件欢乐的事吗?时时炼心修行,不正是觉悟天道的君子境界吗?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成就圣贤的大道,在于显现自身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民众共同精进,在于证悟至善的境界 。
通过比照,大家可以清晰发现,《论语》与《大学》的开篇要义,其文字表述逻辑和思想内涵,是多么的统一啊 。如果用佛家的语言来作描述,这两段文字要表达的不正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嘛 。
把《论语》的开篇提到觉悟天道的高度,还有一个理由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归纳自己的思想的 。
《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孔子说:“曾参呀!我有一个看待万事万物的道 。”曾参答道:“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啊?”曾参说:“夫子的道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那么忠和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没有说,曾参也没有讲,后世的朱熹先生有个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己怎么理解呢?就是一个人用“尽”的态度来修炼自己,可以理解为“成就至纯至净的真我”,“推己”,就是打破人我之分,推己及人,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不二”;就是道家讲的“丧其耦”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明白为什么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参却给出了忠与恕两个方向的阐释,因为本质上忠与恕也是一体不二的大道,这正是儒家“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觉证,是孔门“道生一,一生二”的心法,同时也是《论语》实为儒家觉悟大道之经典的很好佐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