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赏析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 二 )


而整体诗风如此,又如何在大池塘中冒尖呢?这就需要独树一帜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质疑能力,说通俗一点就是“唱反调”、“翻案” 。
遇到传统思维,你说东,我偏要说西,这就是爱动脑筋的宋人特点,也是杠精的特点 。
为什么“一曲明妃天下惊”?因为王安石这两首作品出来之后,不仅将故事翻了个身,还起身跑得飞快,连爱好翻案、喜欢特立独行的宋朝文人都觉得受不了——步子迈大了,扯着了 。
本来也是,就算是再开明,再善于思考,又如何能与现代穿越者拼思维?
我们以今天的思维水平去看王安石的这两首作品,就会觉得说得对啊,这正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啊 。

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是一首古体诗,四句一韵,分别押“四支”部、“二十五有”部、“五微”部以及入声字押韵(末四句) 。而诗意的安排也是跟随转韵分为四个小节,前两个小节四联八句是叙述历史事实,昭君出塞的过程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低垂 。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即便是姿容暗淡低头徘徊,却也让君王的感情难以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
汉元帝回来就迁怒于为嫔妃们画像的画工,这样的美貌,生平罕见,居然没有如实画呈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天仙般的气质从来是无法用画笔呈现的,画工毛延寿也算是死得冤枉 。
后面几联则写明妃身在塞北的心境 。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
明妃心中凄楚,深知一别后再难归国,因为思乡穿遍了汉宫中带来的华丽衣裳 。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家乡事,却总是只能等来年年往返的鸿雁 。
这两联,写的是昭君在塞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总是落空 。
最后两联写明妃终于等来了家人的消息,却更加无奈伤心 。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
娘家人终于来信了,说什么呢?说“好在毡城莫相忆”——你在塞北好好生活吧,不要想家啊 。
“毡城”,就是蒙古包连缀而成,如城池一样 。
连年孤身在塞北,等来的消息居然是说“不要想家”,明妃的心结如何顺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般认为就是家书内容:“你不要伤悲,你看陈阿娇就算困守汉宫,依然有着长门之怨,和你现在流落塞北,只不过是南北地域之别罢了 。”
也可能是昭君收到家书的感叹,毕竟家书里用这种比喻来宽慰明妃,显得情商极低,当然也可能是封建社会中的无奈 。
也有可能是明妃读到“好在毡城莫相忆”时的感叹——我并不是贪图深宫生活,我只是想念亲人啊 。就好像金屋藏娇一样,黄金的楼堂馆舍,也不如亲人见一面心里舒坦 。
这首诗实际上说的是家人(汉庭)的冷漠,为了安抚塞北政权,宁可牺牲自己的亲人 。
我们要注意一点,像毛延寿之杀出自《西京杂记》,实际上是小说手笔 。《明妃曲》所写的昭君出塞固然是历史事实,但是细节全都是诗人想象编造,这正是宋诗造景、造事说理的创作路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