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赏析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 三 )


《明妃曲·其一》中翻案情绪并不高涨,只是批评了王昭君亲人的冷漠(暗喻朝廷政策),真正惊到当世文人的是其二,就作品细节来说,其二更生动,情感也更动人 。

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其二》仍然是四句一韵,分别为“四支”部、“二十五有”部、“十二文”部 。这种小节换韵、平仄韵相间的写法也让诗作起落有致,高低回环 。
内容上来说,它并不是承接其一而来,感叹和切入角度有不同,得出的观点也更新颖,也因此更让人震动 。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边上百辆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
接新人的车队都是外族车,接亲的人都是外族人,衔接《其一》最后对亲人的怨 。胡人风俗完全不同,嫁过去的日子好赖不知啊 。这里看上去是写出塞的状况,实际上已经开始煽情——这种情状,不由不让人心酸,从而奠定了整诗的基调 。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将自己的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 。
这里的“含情欲语”,实际上是满怀乡情,想和送亲的娘家人说句心里话,可是到处都是接亲的外人,自己人找不见,只好弹起琵琶 。
我把心里话说给琵琶吧,反正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知道,无人诉说 。这种凄凉,无以言表 。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
黄金杆拨挑动琴弦,弹出美妙的声音,仰望空中飞鸿飘零,胡人过来劝着胡酒 。
明妃弹着琵琶,努力地消解内心的凄凉,偏偏代表着寒冷和孤单的飞鸿入眼,外族人又递来了“胡酒” 。还没有离开国土,生活方式就已经改变了——处处细节都透露着不适和凄凉 。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
陪嫁同行侍女都跟着落泪啊,可是送亲的娘家人却回头了,不再遥望了 。
也有理解为“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这当然也有可能,但是并不能因为薄情而引发明妃后面的感叹 。
没有人诉说离别之情的孤苦,送亲之人的无情,才更适合王昭君的心情 。
明妃面对这种情况,不由得感慨道:“汉恩自浅胡自深 。”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
而“人生乐在相知心”一句则似乎透露出明妃对汉家的彻底失望,逐渐与胡人言欢 。
掀起轩然大波的正是这句“汉恩自浅胡自深”,这是直接对皇权、对朝廷政策的抨击 。以前不管怎么写昭君想家、孤独、凄凉,都没有对汉代皇庭有任何指责,王安石则直接把“汉恩自浅胡恩深”写了出来,这是对和亲政策的批判,对皇家做法的抨击 。
即便写的是明妃,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借古讽今 。这是针对现实而作,是对当时宋朝岁币政策的讽刺,对边患议和的不满,对皇家无能的直接触及 。
正因为附着上巨大的时事政治意义,这一首翻案诗才如此的不同,比其它同类咏古作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一时文坛震动,梅尧臣、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纷纷写诗应和,却无一能出其之上 。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