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全文意思和注释 六国论翻译一句一译全文( 三 )


23.事:侍奉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 。得之 , 得其理 。之 , 指上面说的道理 。
25.终:最后 。
26.继:跟着 。
27.迁灭:灭亡 。古代灭人国家 , 同时迁其国宝、重器 , 故说“迁灭” 。
28.与嬴:亲附秦国 。与 , 亲附 。嬴 , 秦王族的姓 , 此借指秦国 。
29.既:已经 。
30.免:幸免 。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
32.义:名词作动词 , 坚持正义 。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
36.再:两次 。
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8.洎:及 , 等到 。
39.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
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 , 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 。邯郸 , 赵国的都城 。
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革,改变 , 除去 。殆 , 几乎 , 将要 。
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
43.向使:以前假如 。
44.胜负之数 , 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 , 天数 。理 , 理数 。皆指命运 。
45.当:同“倘” , 如果 。
46.易量:容易判断 。
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 用 。
48.礼:礼待 。名作动 。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 , 内心惶恐 。下:向下 。名作动 。咽:吞咽 。
50.势:优势 。
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 , 却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 , 胁迫 , 劫持 。
52.日削月割 , 以趋于亡:日 , 每天 , 名作状 。月 , 每月 , 名作状 。以 , 而 。
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4.势弱于秦 。于:比 。
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
56.苟以天下之大:苟 , 如果 。以 , 凭着 。
57.下:降低身份 。
58.从:跟随 。
59.故事:旧事 , 先例 。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 , 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 , 七雄争霸 。为了独占天下 , 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 , 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 , 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 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同时 , 秦灭六国 ,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 ,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属于史论 , 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 , 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 , 而是借史立论 , 以古鉴今 , 选择一个角度 , 抓住一个问题 ,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 , 进行深入论证 , 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 , 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 , 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 , 依据史实 , 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 , 针砭时弊 , 切中要害 , 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 , 点出全文的主旨 , 语意深切 , 发人深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