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全文意思和注释 六国论翻译一句一译全文( 六 )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 , 独喜尹师鲁、石守道 , 然意犹有所未足 , 今见子(苏洵)之文 , 吾意足矣 。”的确如此 , 苏洵此文 , 奔腾上下 , 纵横出入 , 气势犹如江河决口 。他见识深远 , 眼光犀利 , 议论精辟透彻 , 足警世人 。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赏析二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 , “借古讽今” , 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 , 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 以免重蹈覆辙 。
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 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 , 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 , 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 , 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 , 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 , 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 , 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 , 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 , 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 , 或曰:“六国互丧 , 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 , 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 不能独完 。”因此 , 归根结底 , “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 , 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 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 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 , 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 , 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末 , 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 , 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 。这里的“秦之所大欲 , 诸侯之所大患 , 固不在战” , 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 , 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 , 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 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 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 , 举以予人 , 如弃草芥 , 今日五城 , 明日割十城 , 然后得一夕安寝” , 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 , 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 , 而秦兵又至矣” , 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 。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 , 诸侯之所大患” 。越向敌人屈服退让 , 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 , 敌人越得到好处 , 就越要加紧侵略 。所谓“奉之弥繁 , 侵之愈急” 。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 , 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 。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 , 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 。这里 , 不需要通过作战 , 就已经判别胜负了 , 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 , 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 , 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 , 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 , 犹抱薪救火 , 薪不尽 , 火不灭 。”“薪”就是木柴 , 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 。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 , 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 。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 , 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 , 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 , 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 , 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 并且首先以地“赂秦” , 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