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论点鲜明 , 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 , 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 , 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 , 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 , 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 , 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 , 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 既深入又充分 , 逻辑严密 , 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 , 脉胳清晰 , 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 而且首尾照应 , 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 , 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 。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 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 , 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
3.语言生动 , 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 , 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 , 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 , 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 , 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 ,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 , 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 , 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 , 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 , 对“义不赂秦”的赞赏 , 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 , 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 , 都溢于言表 , 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 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 , 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 , 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 , 不仅章法严谨 , 而且富于变化 , 承转灵活 , 纵横恣肆 , 起伏跌宕 , 雄奇遒劲 , 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 , 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 , 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 , 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 , 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 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 , 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 , 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 , 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 , 共同抗战 , 灭国是咎由自取 。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 , 而是借题发挥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 , 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喻今 , 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 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从历史情况看 , 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 , 主要是政治上保守 , 因循守旧 , 不重视改革 , 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 , 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 ,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 使秦国国力大增 , 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 , 民不聊生 , 由分裂到统一 , 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 ,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 , 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 ,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 礼天下之奇才 , 并力西向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 , 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 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 , 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 , 要用武力 , 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 , 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 而卒以此亡 , 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 航模 论坛 飞机模型论坛
- 声律启蒙全文解释白话 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
- 全文翻译和主旨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古诗
- 杂诗全文朗读和意思 杂诗王维正确拼音版其二
- 离骚全文解析 离骚第一段原文及翻译
- 喜雨亭记全文的意思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 古诗池上的意思 古诗池上全文及翻译
- 庭中有奇树全文解析 庭中有奇树原文朗读
- 梵高的坟茔全文赏析思维导图 梵高的坟茔作者
- 小石潭记全文解析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的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