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全文意思和注释 六国论翻译一句一译全文( 七 )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
齐国距离秦国最远 , 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 , 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 , 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 , 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 等五国相继败亡 , 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 。燕国、赵国“能守其士 , 义不赂秦” , 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 , 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 , 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 , 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 , 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 , 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 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 , 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 。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 , 团结抗泰 , 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 , 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 , 因而得到和韩国 , 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 。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 。这一段的末了 , 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 , 从反面推进一层 , 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 。“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 , “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 , “刺客不行” , 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 , 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 。这样 , 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 , 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 。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 , 反跌得精神饱满 , 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 , 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 。
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 , 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 。第三段末尾的设想 , 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 , 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 , 没有加以肯定 。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 , 敢于斗争 , 并且团结一致 , 联合抗秦 。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 , 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 , 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 。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 , 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 , 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 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 。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 , 不同于第四段 , 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 , 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 。
整篇《六国论》 , 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 。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 , 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 。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文章只写到前一段 , 显然是不够的 , 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 , 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 。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 , 力量有限 , 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 , 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 。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 , 还可以取得胜利 , 那么 , 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 , 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 , 一味妥协退让 , 不敢进行斗争 , 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不用说 , 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 。这—段文章只有六句 , 作者用笔相当精练 , 内容高度概括 , 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 。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 , 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 。从全文的布局来看 , 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