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赏析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五 )


“不用兵屯细柳营”:细柳营,是指西汉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 。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由于周亚夫治军有方,最后赢取了胜利,所以他的部队成为细柳营 。此句是说有了河东墙的深沟高垒和高耸雄伟的长城关,可以少养兵丁,节省开支,以逸待劳,强化边防 。
自嘉靖七年至十年的四年中,从延绥到宁夏,直至河西走廊嘉峪关外,所谓明代“三边”数千里边防,统归王琼总制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 。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现眼底 。此诗描写诗人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
明代诗人石茂华的《九月九日登长城关》,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的情怀:
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 。
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 。
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 。
骋望因高云外尽,乡关回首愧烟萝 。
石茂华(公元1521—1583年)字君采,号毅庵 。明中期大臣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的兵乱,受到朝廷褒奖 。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 。在巡察陕西、甘肃地区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
这首诗选自《万历固原州志》 。此诗是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长城关时所作 。
省嵬城:西夏城名 。据《朔方道志》载:“省嵬山,在郡(指宁夏城)东北一百四十里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为防御要地,今属套地内 。”省嵬城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东距黄河约10公里 。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边塞的苍凉风光:朔风万里,长空孤雁,猎马在鱼泽滩头嘶鸣,黄河从省嵬城畔流过 。后两联写戍边将士的情怀:他们在重阳节饮酒欲醉,满怀壮志唱着出塞歌 。极目远望高天云外尽头的故乡,表示绝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 。
全诗以景衬情,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不负乡亲重托的高尚情怀 。
明代诗人姜塘的《摘星楼九日登临》,登楼揽胜,追思先贤: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 。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 。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 。
摘星楼:楼名 。传说为商纣王所建,极高峻 。又名妲已台 。在河南省淇县(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土台 。相传殷纣王在上面建一摘星楼而闻名 。所谓摘星楼,言其极高,站在上边能伸手摘下星星 。后为纪念比干被纣王摘心而改为摘心台 。
前四句写登楼所见 。时遇重阳佳节,诗人悠闲地与客人携酒登上摘星楼 。放眼壮丽山河,心生无限感慨 。满目深秋风景,引发思绪遨游 。
后四句写登楼所思,忆朝歌名人 。诗人所忆不但有被《诗经·淇奥》歌咏的卫武公;还有作《载驰》一诗,诗中载有“唁卫侯”情节的“贤女”许穆夫人 。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赞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之情 。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九日》,抒写了边塞秋景和旅人秋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