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 中秋思念亲人的古诗

首先 , 先让小油瓶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的来历吧 。
中秋节 , 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 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 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 。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 , 普及于汉代 , 定型于唐朝初年 , 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 , 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 , 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 为寄托思念故乡 , 思念亲人之情 , 祈盼丰收、幸福 ,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 , 自古流传 , 现如今也留存许多:
1.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 ,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 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 , 兼怀念其弟子由 , 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 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 , 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 , 舒卷自如 , 情与景融 , 境与思偕 , 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 , 充满哲理 , 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
2.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 写景抒情并举 , 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 , 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 , 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 , 难免终夜相思 , 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 , 灭烛望月 , 清光满屋 , 更觉可爱;披衣出户 , 露水沾润 , 月华如练 , 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 , 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 , 倒不如回到室内 , 寻个美梦 , 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 , 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 , 语言明快铿锵 , 意境雄浑豁达 。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 , 以明月作媒介 , 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