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四 )


4.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激励与负向警戒作用,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
⒌ 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 。标准化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管理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 。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坚持下去,并将之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性行为 。
⒍ 树立不同岗位优秀模范典型,通过对模范事迹的宣传,把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集结成书,以便于师生员工学习,变无形为有形,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行为 。通过学校重大活动,社会、家长与学校内部的突发事件等传播幸福理念文化,推动师生员工行为的改善,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提高 。
(四)学校课程文化
1.我校践行“自主开放”的幸福课程理念 。使师生在自主管理中生成幸福、在合作交流中品味幸福、在特色创造中收获幸福 。自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真正成为引导者 。开放的课堂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沟通,课堂与历史、世界的沟通 。
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 。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可以使这三个基本元素形成和谐、合理、科学的关系 。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幸福程度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在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幸福人生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 。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关系到教师的人生幸福 。对于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它是使课堂教学有效、有价值和意义的平台,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积累,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载体 。
因此我校一直以来从两方面入手:教师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 。
我们认为:“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让知识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依据这样的思想,我们设计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分为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课程三大板块,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以素养和能力为重的“幸福”课程体系 。
显性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校本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校园文化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德育课程 。校本课程包括教师开发的课程和学生社团 。必修课程体现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 。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实施活动 。隐性课程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自主性活动课程 。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建设“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体验探究合作的课堂、生命对话幸福的课堂”,实现我校课程的有效、高效实施,达成优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
2.下图是康一中幸福课程体系图
3.“六大行动”助推课程文化建设
1.自主开放的幸福课堂建设
深入落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课堂理念,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规范小组文化建设、规范自主学习要求、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规范小组交流展示 。形成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凸显自主、探究、合作、质疑的幸福课堂文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