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攒塑料袋,究竟是如何刻进中国人DNA的?

编辑导语:经由时代发展,塑料袋已经成为人们的常用物之一,而“攒塑料袋”这个动作逐渐沿袭,在当下年轻人的身上似乎也开始体现了。那么,攒塑料袋其背后的群体心理是什么?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攒塑料袋这一行为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
脑极体|攒塑料袋,究竟是如何刻进中国人DNA的?
文章插图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中国人特有buff”,其中“攒塑料袋”一项,被网友们集体惊呼“快把我家摄像头拆掉”!
中国人到底有多爱攒塑料袋呢?
这一行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妈妈辈来家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你就会收获一个塞满了塑料袋的柜子或房间。而这一切,已经开始在90后、00后身上上演了。此前有个热搜,“第一批90后开始收破烂了”,年轻人精致小资的现代生活中,同样囤积着各种塑料袋。
脑极体|攒塑料袋,究竟是如何刻进中国人DNA的?
文章插图
这也说明,攒塑料袋并不是单纯源于老一辈的“贫穷记忆”——因为过过苦日子而特别节俭,这届年轻人“断舍离”起来可毫不手软,也并不是都站在要做环保的道德高地,却总是忍不住将干净的塑料袋打包收纳起来。
网友们从攒塑料袋中得到的,甚至还有哲学层面的思考。
脑极体|攒塑料袋,究竟是如何刻进中国人DNA的?】前段时间,北大网红李雪琴在一档节目中谈及“人生规划”,认为“人生就像攒塑料袋,不管什么外卖袋、买菜袋、买衣服袋,我都攒起来。当有一天,有个东西你不知道用什么装的时候,打开你攒塑料袋的柜子,总有一个袋适合你。”
“人生就是走在捡塑料袋的路上”,这句话戳中了年轻人“收破烂”的心情,被送上热搜。
脑极体|攒塑料袋,究竟是如何刻进中国人DNA的?
文章插图
这时候,就有许多小伙伴好奇了,外国人就不攒塑料袋吗?攒塑料袋到底是靠什么群体性心理在驱动呢?
换个角度想,或许,攒塑料袋,因为中国人就是全球工业时代里的一股清流呀!
一、塑料袋的滥觞大家之所以会觉得,攒塑料袋是刻在中国人DNA里事情,因为从小开始,就能见到父母们有意识地多次重复使用塑料袋。这其中既有物质匮乏年代的时代烙印,也有不愿浪费“物尽其用”的中式生活哲学。
而在塑料袋的老家——西方现代国家,使用起塑料袋来那才叫一个狂欢,人们一度将便利、低廉的塑料袋视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50年前,塑料袋都是一件稀罕物。1933年,英国北威奇的一家化工厂意外地制造了聚乙烯,最初被秘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后来,工程师斯滕·古斯塔夫·图林认为当时商店普遍使用的纸袋导致成吨的树木被砍伐,于是发明了塑料袋。
今天我们使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袋,则是由瑞典大提琴公司在1965年发明的,具有轻盈、可塑、坚固等特点,并且比纸袋的生产成本更低,能为零售商节省了不少钱。
在塑料袋首次推出后,它们在商店员工中并不受欢迎。静电会导致袋子粘在一起,这意味着员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包装货物。架不住塑料公司开始积极推销其产品,杂货店和百货公司很快就意识到塑料袋更坚固、更便宜。于是在1965年,塑料袋在欧洲很快开始取代布袋和纸袋。1979年,塑料袋已经控制了欧洲80%的袋子市场,并被广泛引入美国。
1982年,美国最大的两家连锁超市Safeway和克罗格也开始改用塑料袋,更多的商店纷纷效仿。
直到1997年,水手查尔斯·摩尔发现了大太平洋垃圾区,堆积着大量的塑料垃圾,威胁着海洋生物,塑料袋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才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