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孟加拉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塑料袋禁令的国家,此前塑料袋对该国排水系统堵塞,导致了灾难性的洪水。随后,全球其他国家也开始跟随,寻找重复利用塑料袋、环保替代品等方法。
有国外媒体的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年使用1000亿个塑料袋,丹麦人平均每年使用四个塑料袋。所以,其他国家同样能看到酷爱攒塑料袋、改造DIY的身影。

文章插图
比如他们会将塑料袋改造成跳绳、灯具,作为宠物垃圾袋等,以重复使用。对了,他们也会将塑料袋塞在家中各种空间里,有博主夸张地表示,谁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存储塑料袋的方法,就能得到诺贝尔奖。这些都说明了,储存塑料袋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文章插图
二、攒的不是塑料袋,是文化塑料袋如今已是全球无所不在的产品,年产量达1万亿。它们可以出现在幽暗的海洋深处,从珠穆朗玛峰顶到极地冰盖,造成了一些重大的环境挑战。
而从塑料袋的起源中不难发现,这一制品全球泛滥,主要有两个原因:
1)工业规模化制造的供应链。塑料袋生产方便、成本低、利润空间大,获得了塑料厂商、零售商、百货公司的联手推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塑料袋广泛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消费者被推动着拥抱塑料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放弃了传统的纸袋。
2)发达国家低端制造转移的连锁反应。塑料制品等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就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地从国外进口乙烯装置,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塑料制品的比较优势。产业转移让塑料制品得以低成本、高产量地快速在全球范围内覆盖。
这时,大家想必已经发现了,塑料袋的泛滥,并不是中国原创的“现代化问题”。反而,由于中国人普遍惜物、减少浪费的心态,在庞大的人群基数之下,不仅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形成类似的环境危机,还很快就进入了战略性调整阶段。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塑料制品行业的质变。中国塑料包装材料从量到质,发展得很快。从1990年产量高速增长,到新千年相继发布了多项塑料行业的法律法规,推动塑料产品向可降解、无害化转变,转型升级称得上迅速。
2)惜物以养德的中华智慧。塑料袋在中国没有被不停地购买、任意地浪费,反而是重复利用、用心收藏。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中就曾提到,“节,亨,苦节,不可贞”,认为节制可致亨通,但过分节制也不可取,主张理性地看待物质生活。比起一味追求过剩、超前的消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俭以养德”的概念,也让祖辈们在无意之间消弭了一部分工业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3)当代年轻人的自信与自省。有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工业文明,走的是一条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道路。而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还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就开始了对生态困境与新文明的思考与探索。
其中,当代年轻人也没有对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盲目模仿,所以才能出现“90后00后开始收破烂”“攒塑料袋”的有趣画面,这不正代表着一种绿色、生态的新消费文化吗?
不得不承认,工业化极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时期。当地球要求人类不再追求数量增长,当产业资本扩张走到尽头,也意味着要找到全新的方式去推动产业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发展中,那份人与自然共生的DNA,催生了“攒塑料袋”的我们,也是在为人类的未来积攒变革的力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