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穿甲弹咱们就不说了 。现代的穿甲弹已经可以做到,非坦克主装甲不能防御,主装甲不隔上个1000米以上也没法防御的程度 。运气好点甚至可以做到把坦克打个对穿 。而穿透过程中,高速高温的金属熔渣可以造成坦克舱室形成高温和超压的环境,让坦克内部变成人间地狱 。随便贴几张图就知道了 。
我国105mm坦克炮打靶测试,一共打穿了10层,这种多层靶板是为了观测穿甲弹的后效
韩国K2坦克打穿的斜板剖面
我们再来看看实际战例:
一辆海湾战争中被彻底击毁的T-72,一枚从M1坦克射出的M829穿甲弹从右侧射入,左侧射出,
穿透过程中造成了T-72的殉爆,炮塔已经被掀掉了 。
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呢,下面这张乌克兰内战的T-64才叫惨,炸的车体都成碎片了(战雷里的主结构撕裂指的就是这个吧):
车体炸成碎片的T-64B
再来看看我国的实战演练,这是铁甲兵王贾元友超远距离打出的致命一击:
59靶车被命中瞬间,油料被引燃造成了剧烈的殉爆
兵王贾元友(现在是副营长)在2800米距离上一炮掀翻59式坦克,穿甲弹正面射入,干烂了发动机和中组油箱后从侧面射出 。能造成如此恐怖的杀伤效果,要归功于现代最先进的穿甲弹种——APFSDS(唯一稳定脱壳穿甲弹) 。接下来我们还是看看穿甲弹的毁伤机理和提高威力的技术手段 。
难掩激动之情的贾元友
APFSDS,这个东西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实心金属棍子,没有爆炸能力,完全是利用坦克炮用高膛压将其加速到1600m/s(80年代水平),甚至1800m/s(今天水平)以上产生极高的动能(10兆焦耳以上),它的结构以一根整体烧结的细长高密度合金金属杆作为穿甲体,通过装上利于减阻的风帽、利于稳定飞行的尾翼构成,由于穿杆是次口径的,还需要装上可分离式的弹托,在射出炮口后,弹托在高速空气吹动下会从飞行体上分离 。
APFSDS结构
APFSDS穿甲弹打靶示意图,炮弹出膛后弹托会被风吹散,剩下的就是飞行体,飞行体密度大阻力小,存速能力好,飞行稳定性完全靠后面的几片弹翼维持
那么这么细长的一根棍子,打到坦克里面是钻个眼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 。我们看看北约军事演习期间拿豹1当靶子的效果 。下图的豹1挨了两枚KEWA2动能弹,这是一种和M829A2共用弹药筒的钨合金穿甲弹 。
豹1:为啥又是拿我练手??
【穿甲弹的威力有多大视频 穿甲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厉害?】打进去后,炮塔里是这样的:
炮塔壁密密麻麻布满了微小的黑色小眼,这就是穿甲弹钻进去后由于弹体碎裂和钢装甲被撕裂成微小碎片后向后飞溅的效果 。大家可以想象下成员的情况 。。。此外由于瞬间形成的高温,可以造成车内超压,其高温气流夹着火焰可以从炮塔舱盖内顶出来:
命中瞬间的时候产生了类似爆炸一样的效果
穿杆长度
在穿甲弹方面有一个概念,叫威力系数,为P/L,P为Penetration,L为穿甲体长度 。一般来说现代的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系数在0.8-1.0,也就说穿深为自身长度的0.8倍~1倍 。以德国莱茵金属的DM53APFSDS为例,飞行体长度745mm左右,穿甲体大约700mm左右,而DM532000米距离的穿深在670~700mm这个范围 。那么穿杆的长度本身就成了影响穿深的重要因素;如果穿杆太短,有两个劣势,一是没等击穿装甲,就已经烧蚀完了,而是质量低存速能力不好,弹着时剩余动能太小 。
长径比L/D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穿杆的长径比是影响穿深,提高威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L/D长径比越高,穿深越高 。所以从上个世纪70年代APFSDS应用以来,各国的穿甲弹发展都是呈越来越细长的规律,就是为了提高长径比 。比如DM53,飞行体长745mm,弹径仅24mm,穿甲体按照680mm算,L/D也达到了28:1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