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不少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一段场景 , 来访者问村民从何处来 , 村民回答自己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一路迁徙到这个地方安家落户的 。
这里的大槐树便是象征人口大流动的聚积之所 , 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 。华北地区就曾有一首歌谣这样诉说着大槐树的故事:“问我祖先在何处 , 山西洪洞大槐树” 。究竟大槐树下曾经发生了多少事情呢?为何大槐树会成为寻根祭祖的必去之地呢?
洪洞县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始于元末明初 , 作为两个朝代的串联阶段 , 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战乱频繁 , 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只能不断流离失所、奔走异乡 。但这次的迁徙较前代有些不同 , 便是山西竟成了收容来自全国各地流民的大本营 。
原来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然在了江南地区 , 原本人口众多、富饶繁华的江南受到战争的打击 , 最终元气大伤 , 全然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 农民起义愈演愈烈 , 浪潮翻涌最浓烈的便是淮南一带 , 红巾军与元军、地方割据势力互相倾轧、厮杀多年 , 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日常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
由此没有战乱延伸、风平浪静的山西洪洞县成为了迁徙的主要输入地 。据不完全统计 , 这场声势浩大、牵扯甚广的移民洪流涉及了大约200个姓氏 , 毫无夸张的讲 , 是全国范围 。
转眼到了明朝 , 从朱元璋到永乐时年间 , 洪桐县共组织过8次大型搬迁活动 。这里笔者不禁有个疑问 , 迁徙通常是在战乱年间才会有的举动 , 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大型人口迁徙活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 , 无不是由于当时战乱不断 。
原来 , 朱元璋虽然同统一了全国 , 但饱受战乱的百姓和百废待兴的国家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 , 百姓仍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 , 生活的质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 为解决这样的困境 , 朱元璋决定进行山西洪洞县的人口迁徙 , 将这块人口相对密集且集中的地区进行有目的、有规模、定期的迁徙 。但中华民族自古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 , 所以其实早已安家乐业的当地百姓非常不愿意迁徙 , 但碍于政令 , 不得已为之 , 但如何铭记自己的住所呢 , 他们想出了以洪洞县的大槐树作为印记的方法 , 约定这棵大槐树即为自己的故乡的象征 , 即使日后身处他乡 , 也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家乡 。发展到现在 , 大槐树就变成了一种象征 , 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最深刻的眷恋与永世不忘的铭记 。
但其实来自底层百姓的不愿迁徙的意愿非常强烈 , 政府硬要推行迁徙遇到的阻碍实在是难以解决 , 于是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以解决这样空前的压力 。首先要知道阻力为何如此之大 , 原来当时的统治者制定的迁徙政策是这样的:
四口之家留一 , 六口之家留二 , 八口之家留三 , 硬生生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分割 , 使亲人被迫远走他乡 。一旦引起暴乱 , 后果不可估量 , 极有可能根基不稳的新生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
那该如何解决呢?政府这样姓氏:凡是在迁徙名单的百姓在大槐树下进行登记后便可以领到一些金钱补偿 。但这种金钱诱惑绝对不可能拥有触动所有百姓迁徙的魔力 , 那些家境殷实的家庭不缺钱 , 定然不会愿意离开扎根之所 , 一切从头开始 ,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将需要进行迁徙的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 那便是没有收入的流浪者 , 他们拥有了一笔数目较为可观的财产 , 这样从别的地方白手起家不能不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 于是迁徙遇到的阻力削减了不少 。且伴随这些弹性原则外还有明文规定 , 在法律的约束下 , 迁徙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了下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