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错!错!别再这样给手机充电了

当下的生活里,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在工作、休闲、社交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最让人焦虑的就是手机的低电量提醒 。
LG 在 2016 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在手机电量低于 20% 的时候感到“恐慌” 。尽管如今各大厂商都在努力扩充手机电池的容量,但随着日常生活中手机使用的频率和强度的不断攀升,大多数人还是逐渐从一天一充变成了一天 N 充,甚至于不少人在出门的时候都会带上充电宝以备不时之需 。
那么,我们在日常使用手机时,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延长手机电池的寿命呢?
0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手机所使用的电池都是诺奖级别的成果——锂离子电池 。相比于镍氢、锌锰、蓄铅等传统电池来说,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电压平台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正是因为它们的这些优点,才使得手机能够做到更小巧的外形和更持久的续航 。
手机中的锂离子电池正极通常使用 LiCoO2(钴酸锂)、NCM、NCA 材料;手机中的负极材料主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MCMB、SiO 等 。在充电的过程中,锂以锂离子的形式从正极中脱嵌,通过电解质移动最终嵌入到负极中,而放电的过程则正好相反 。因此,充放电的过程,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不断往返嵌入/脱嵌和插入/脱插的循环,被形象地称为“摇椅电池” 。
02 ;锂离子电池寿命下降的原因
新买来的手机,一开始的续航能力都还不错,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则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用,举个例子:新手机充满电之后大概能用上 36~48 个小时,但是大半年以后,同样满格电只能坚持 24 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手机电池“折寿”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过充和过放
锂离子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因此,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的锂离子的数量与其容量直接相关 。当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时,其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可能会出现破坏,能够容纳锂离子的空间变少,进而其容量也随之降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寿命的降低 。
电池寿命通常用循环寿命来评价,即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其容量能够保持在 80% 以上的充放电循环次数 。
国标 GB/T18287 对手机中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要求为不低于;300 次,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手机电池在充放电 300 次后就会变得不耐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
其一、循环寿命的测量中,电池容量的衰减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是断崖式或台阶式的;其二、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的是深度充放电,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有对电池的保护机制,在充满后会自动断电,在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关机,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深度充放电,因此手机电池的实际寿命是高于300次的 。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优秀的电池管理系统,长期让手机处于低电量或者满电量也有可能损伤电池导致其容量减少 。因此给手机充电的最好方式就是浅充浅放,没电就充,充满就拔 。长期不使用手机时,保持其有一半电量也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
② 过冷或过热条件下充电
锂离子电池对温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其正常工作(放电)温度范围在0°C到35°C之间 。在低温条件下、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下降、电荷转移阻抗增加、锂离子电池表现会变差,直观感受便是容量的降低 。但这种容量的衰减是可逆的,在温度恢复到室温后,锂离子电池的表现会恢复正常 。
然而如果在低温条件下给电池充电,由于负极极化可能导致其电势达到金属锂的还原电势,进而导致锂金属在负极表面沉积,这一方面会导致电池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存在着锂枝晶生成的可能,导致电池短路进而引发危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