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点不假 。的确,文言文读起来真是朗朗上口 。韵律十足 。先看看尚书中第一篇,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和谐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
一段话中大部分都是四个字的短句,节奏感很强,言简意赅,
再比如王勃的骈文 。
【为什么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可言?】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具有韵律美 。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晦涩难懂的千古文章仍然受各代人的喜爱 。把他们背下来,平时言谈中就会侃侃而谈,振振有辞 。旁征博引 。以理服人,让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
而现在的文章,句子变长了,表达的更细腻了,说理性也更强了,但语言的美感没有了 。而且有的人写的东西还语无伦次 。绕了好大个圈子,也不知道想说明什么 。
的确,文言文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人读起来比较难,但与那些平淡如水的现代文相比 。读文言文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意思 。这就想有的人不爱吃肉,却偏爱啃排骨 。他享受的不是骨头上的肉,而是啃排骨的过程 。

文章插图
1.古代的书面语言,并不专门用于书写 。我们知道,古代最早的书,是写在龟壳、竹简上 。后来慢慢写在缣帛上 。真正造纸术的发明,到了东汉 。由此,我们不难猜想,古代的书,一定很贵 。因此,书的内容,通过口头来传播,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古代没有标点,断句是一个读书人重要的基本功 。如果文字写得有音律,可能断句会容易一些 。
2.古代儿童学习,并不像现在,拿书来看,更多的是老师念,学生跟着念 。
3.古代的书面语言,很多还是要通过口来表达 。比如给皇帝上的折子,有时也需要通过口头来表达 。凡是要通过口头表达的书面语言,一定需要念起来好听 。
4.文章写好后,一般都要进行修改,有些可能还要邀请几个好友一起来改,这同样要将书面语言口头化 。叶圣陶先生讲过,文章写好后,要多念几遍 。有时,文章中的语气、情感等,仅仅阅读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只有把它读出声来,通过耳朵的帮助,才能体会 。这就要求文章的音律了 。
5.古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少 。就是科举考试,也就是那些东西 。比如,明太祖朱元章就规定,科举的试题标准是朱熹的《四书集注》 。作为学子,文章不但内容要写得好,还要读起来好听,这是必然的 。
6.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和尚念经的韵律,对中国人的文章写作也产生了影响 。近体诗中的格律,就是受到佛教念经的启发 。
7.有些文人没事,写文章就是作为一种享受,当然要追求音律美 。
8.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也是要追求音律美 。比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有些文章如果去念,也有韵律美 。我自己有些重要的发言稿,对一些关键段落,也会刻意在音律上做些处理,让文章念起来更有感染力 。其实,如果我们注意领导人的讲话,其中很多地方都注意了音律美 。
9.现在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是优秀的文章 。音律美,也是使文章传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
朗朗上口,是对的 。但是,严格来说,“韵律十足”却是不太对的,因为押“韵”容易,合“律”(格律)则难 。事实上,对于唐诗宋词,普通话要做到“韵律十足”可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普通话当然不是胡语,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古汉语的韵味却是不争事实 。
- 为什么现代有的火炮发射,还要使用绳子拉发,它有什么好处?
- 为什么康宝莱减肥要三个月
- 有没有最好的告别方式,你心中最完美的告别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
-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发胖
- 减肥药的选择 专家来教你
- 火影中为什么有两个孙悟空的存在?
- 在游戏《血色衣冠》中,你觉得哪些三国武将比原版更强了?为什么?
- 为什么有机农业在中国一直无法兴起?
- 为什么健身不吃鸭肉
- 为什么你明明买了环保材料,装修完甲醛还是超标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