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

冬至标志着阴阳交替 , 阳气回升 , 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 特别是在南方更加流行 。说到吃汤圆 , 不得不提宁波汤圆 。宁波人很重视冬至 , 在他们眼里“冬至大如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宁波文化中他们是如何过冬至的吧 。
一、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 , 宁波人一般不出门 , 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 。大头菜香成了宁波冬至节风味独特的乡间美食 , 让人食之难忘 。冬至节前夜 , 家家烤大头菜 , 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 , 将大头菜洗净 , 削皮切块 , 菜叶也不要浪费 。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 , 放入镬中 , 块要切得稍厚一点 , 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 。大头菜先放入 , 后放大块年糕 , 翻一下 , 放点酱油 , 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爿盖上草灰 , 柴爿彻夜暗燃 , 用文火煮 , 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 。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 , 放入糖和盐 , 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 , 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头菜经久耐煮而不变形 , 一镬方方正正的大头菜 , 在酱油、菜油的润泽下 , 纹理清晰 , 看似有红烧肉的质感 。夹一筷入口 , 菜香扑鼻 , 嚼之肉质软嫩 , 鲜咸中带着大头菜天生的甜味 , 没有太多调味品的掺和 , 吃的就是大头菜的原汁原味 。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 , 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 , 薪火不息 , 薪火相传 , 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 , 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
二、拜冬至
宁波老话“冬至大如年 , 皇帝老倌要谢年” , 宁波冬至流行祭奠祖先 , 焚香燃烛 , 称“拜冬至” 。旧时冬至日有宗祠的大族则在宗祠内用三牲福利祭祀祖先 , 令人兴“孝思不匮 , 永锡尔类”之思 。是日 , 当地望族凡男性 , 由族长率领 , 在宗祠内举行族祭礼仪 。将整鸡、整鱼放在红木盘上 , 恭恭敬敬地端放到祖先灵位前 , 先由族长太公上香叩头 , 然后各子孙按辈份循序一一跪拜祖先 , 行三叩首之礼后 , 由主持人念祭祖辞 , 再焚烧纸钱、寒衣供死者享用和御寒 , 俗称“送寒衣” 。
冬至前 , 预先剪好纸做男女衣服 , 以备冬至日在先祖像前焚化 , 叫“做寒衣” 。祭典之后 , 按常规 , 祭祀当值者依靠祠堂公田的收入 , 备办“冬至酒” , 也叫“亚岁宴” , 所有“拜冬至”者均入席 , 既怀念亡者 , 又彼此联络久别生疏的乡情 , 称之为“食祖” 。还请戏班子在宗祠处演戏 。族祭的“冬至酒”每户仅限一人参加 。若附近住有孤独或无力做羹饭者 , 亦邀来共餐 。囿于礼俗 , 谢绝女性参加冬至酒 。
“冬至酒”散席后 , 同姓宗族祠堂还要按人丁分发“胙肉” 。肉有生熟两种 , 分时有诸多奖励规矩 , 清朝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 , 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 , 以学历区别高低 , 高者多得 , 以示鼓励;老人优先 , 在50、60、70、80、90年龄段 , 数量依次递增 , 以示敬重 。冬至“胙肉”是用祠堂公田所产或富家捐款购置的 , 族长主理其事 , “胙肉”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