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鹅鹅鹅”的骆宾王与武则天之间有哪些恩怨?( 三 )


骆宾王被罗致入幕府,为艺文令,军中的书檄,均出自他的手笔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骆宾王的代表作 。本文亦称《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光宅五年武后称帝以后的事,可知乃后人所改,现仍用本题 。
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 。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不仅仅表明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君主的罪过,也顺便提醒了这些匡复李唐盛世的人们,寓意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为起兵讨伐武则天做了充足的铺垫,并且将人们心中的豪情壮志都激发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调度气氛,激发意志的效果 。
这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行文流畅,感情饱满,是名垂千史的好作品 。后世的人们可以从这首词中,认识到武则天的蛮横无理,从里到外,令人警醒深刻,文采劲道,令人深思 。起到了鼓舞志气,折服人心的作为,至今仍是历史上极有艺术价值的不朽之作 。
武则天原本打算留骆宾王重用,无奈骆宾王实在是对武则天成见太大,跟着徐敬业起兵造反,兵败之后骆宾王是死是逃也就没有人知道了 。
关于骆宾王后来的生死,历来都存在三个说法:
说法一:诛杀 。《资治通鉴》明确地记载了起义军失败后徐敬业、骆宾王被叛军诛杀的场景,《旧唐书》也肯定了诛杀骆宾王的事实 。
说法二:逃跑 。《新唐书》却记载了是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跑 。
说法三:出家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碰到一个老和尚替他对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据说此人就是骆宾王 。但是后有人去找再也没有找见 。
如果骆宾王和武则天能够出生在一个开明的社会,那时候没有人会去在意武则天一个女人能够当上一国的主宰,骆宾王也能够实现他为国尽忠的抱负,这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 。但局限于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眼界,骆宾王的一生也只能抱憾收场了 。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