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老公就是年纪不大在大家族中辈分却很大的人,记得刚刚结婚回到他老家的时候,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人进门就叫他大叔,叫我大婶子,当时确实吓了一跳,感到特别的难为情,觉得一下子被人叫老了,如果不是按辈分,按照他的年龄和长相,我们估计得叫他叔叔或者爷爷,后来老公说本家或者一个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要按辈分称呼,不论年龄大小,俗话说得好,“疙瘩不大长到辈上”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不常回老家,但过年过节回去,遇到一些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打招呼从来不主动叫别人什么,生怕叫错闹出笑话 。
鲁西南由于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辈分格外的注重,不但本家族的要严格按照辈分称呼,对于本村外族姓氏的人也要按照流传下来的规矩称呼,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比你辈份高的,就要毕恭毕敬的按辈分称呼,不可直呼其名,亲戚之间更是如此 。而且鲁西南一代还有一个老规矩,不同辈分的人不能结婚,虽然不同姓,无任何血缘关系,只要是辈分不同,家长会不同意这门亲事,原因是亲戚之间不好称呼,否则就乱辈了 。看来辈分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
鲁西南一代家族辈分长幼区分一般是根据家谱规定的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来判断,比如李姓家族中的男性名字,中间的字按照辈分高低分别为,爷爷辈是“朝”字,儿子辈是“述”字,孙子辈是“先”字,重孙子辈是“伟”字,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怎么称呼别人就不会弄错了,看来辈分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
不论年龄,而按辈分称呼也可称得上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愿能代代相传,留住我们的根 。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插图
好的,我来回答!
刚刚结婚,就有一个孩子过来叫你奶奶,我想,当时你肯定非常不习惯吧?
我先说说农村的辈分 。
在农村,见了人可不能象城里人那样按照年龄叔叔阿姨、大爷大娘地叫,不是农村人不懂礼貌,而是都有固有的辈分,万一叫错了会惹出笑话,甚至还可能引起纠纷 。
中国的辈分,有生人圈和熟人圈之分 。生人圈即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在生人圈里,比如你到某个新的工作环境,可以按照年龄去叫兄弟、叔伯等 。但在熟人圈里,是绝对要按照几代人传下来的辈分去称呼的 。
熟人圈的辈分有三种:
一,家族辈 。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谱系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辈“字”,比如孔孟家族的“庆”、“繁”、“祥”、“令”“繁”等,就是根据乾隆皇帝所赐的辈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
还有道光皇帝所赐的: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六十岁的令字辈老人,遇见一个繁字辈十来岁的学生,那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称其“爷爷”,这是万万不能乱了辈分的 。
所以,自古以来有“亲不压祖”一说,就是两人无论攀上什么亲戚关系,但只要是同宗同祖,必须按照宗族辈分叫,不可以从亲戚上论辈分 。
我村有个这样的事,两个原来相差一辈的同族人,分别娶了一对姐妹后,也就成了连襟 。辈分低的那个人在新婚酒席上改口称他的连襟为“哥”,结果对方当场翻脸,宴席不欢而散 。
二,街坊辈
同一个村或同一个街道,不是一个姓氏的,就形成了街坊辈 。
街坊辈是个相对固定的辈分,是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 。最初,可能由不同姓氏的街坊按年龄互称兄弟,也可能由两个家族连姻形成了表亲而传下来的辈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