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曝光大量山寨造假食品,涉及商家应承担什么责任?( 四 )


山寨假货的价格低!犯罪分子利用部分群众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觉得外包装差不多价格又差了不少 。虚荣心在作崇,尤其是到了过年过节的酒时机,农村大集到处都是外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山寨假货!也给山寨造假提供了温床,假货没有质量保障,没有售后服务,出现了事故无根源可纠!
还有极个别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为山寨分子提供了保护伞,让山寨假货有机可乘!有数据显示利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造假分子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挺而走险,
山寨假货为何屡禁不止?是监管部门打假的力度不够吗?也许是造假分子太隐蔽!流动性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有全民积极动起来,才能让山寨无处可藏!山寨没有了市场,自动就会消失!说到3.15曝光山寨造假商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黑心厂家既然造假该犯的法律都触碰了,根据情节严重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一到十倍的罚款,假货集中销毁处理,监管部门强制关停山寨黑心厂家,造成严重后果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首先我看到这种现象特别生气!
首先我不是律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百度资料 。
社会学家、资深评论家艾君在《“山寨文化”表现出一种民间智慧和创新》一文中对“山寨文化”作了界定:则是指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以及推向市场过程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所形成的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引起争议的文化现象 。“山寨现象”出现和产生的背景是与改革开放大背景相关联的 。例如,山寨手机、山寨电池、山寨本、山寨电脑等等都属于山寨产品 。
山寨产品“山寨”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 。当“山寨产品”出现后,因为概念的因素人们往往会与“黑工厂”、“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1]”产品相联系 。实际非也 。“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与广东民间IT业发展相关联的,即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其主要表现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
回到你的问题上,涉及商家应该是侵犯商标权,该山寨产品若造成消费者身体伤害的,则要承担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 。
我觉得对于涉及商家一定要严打惩治!不向优秀相关企业学习,而是想空手套白狼,三无产品套个包装拿到市场上卖,不思进取的企业肯定是走不远的 。315消费者日晚会举办27年来,我们相关部门也打击非常多山寨企业,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努力,替我们维护权益 。
都买回家来了,才发现是山寨
中国食品的打假刻不容缓 。假冒“杏仁露”只是冰山一角 。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假冒和山寨产品遍地开花 。严重地损害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利益 。如何解决和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决心 。
广大人民群众缺乏识别真伪的能力 。然而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最终消费此类产品的广大农村的孩子 。
1.假冒伪劣产品为何不是“三无”产品?他们是如何拿到相关生产许可证的?
2.相关职能部门为何允许此类产品进入市场?
3.类似“三鹿”奶粉的教训难道不深刻吗?
4.市场监管和准入部门尽到应尽的职责了吗?
5.为什么此类产品不敢在一二线城市销售?
……
“打假”不应该只是在3.15进行,与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攸关的问题不应该流于形式或者只搞“运动式”的突击检查 。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以责任和义务为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