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江湖吗,真的可以快意恩仇随便杀人吗?( 八 )


江湖中人 , 也总是要吃饭的 。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 , 黄老邪有整座桃花岛 , 欧阳峰也有他的白驼山 , 南帝一灯大师不当皇帝也有庙上的香火钱 , 洪七公更是拥有整座丐帮 。他们的江湖怎么会是真正的江湖呢?
在古代的江湖 , 贩夫走卒尚有谋生之路 , 屠夫歌姬倒也不愁吃穿 , 相反那些”仗剑走江湖“的游侠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这些我们在武侠小说世界里常常看到的江湖中人 , 或如韩信一般穿有一番本领 , 却无谋生之门 , 而受屠夫”胯下之辱“;或如荆轲一般 , 四处访师拜友 , 最后却依然逃离不了庙堂的吸引 , 最终卖命于”知遇之恩“;运气好一些的 , 倒有可能因为跟对了好”大哥“ , 成为”座上之宾“或者护院打手 。
江湖中的游侠们 , 虽然多以”重气节、行侠义“为自己的人生准绳 , 信奉自由与放纵的生活 , 可以游走于庙堂与望族之间 , 营造出独自的精神和实力的世界 。但是 , 很可惜 , 由于生存的压力 , 他们的所谓义气 , 却最终被”士为知己者死“的最终理想所代替 。
毫无疑问 , 这里面的”士“有”羊左之交“ , 也有”伯牙子期“ , 但谁能否认 , 大部分的”知己“实际上不过是庙堂之上的当权者、名门望族之中的掌舵人 , 或者是追求”一步登天“的创业者 , 比如刘备?再比如宋江?
江湖中人 , 有多少人追求了一辈子的自由 , 到头来还是走在了追求财富与权力的道路上呢?
从长久的历史发展来看 , 政府与江湖从来都是不断在互补与对立之间切换的 。
每逢国家处于长久的战争之时 , 政府便会吸纳大量的江湖中人 , 充实到自己的队伍之中 , 最典型的莫过于”战国四君子“ , 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 , 他们四位以养士而闻名天下 , 自然网罗了大量的江湖中人、有识之士 , 来为其效力 。
此时 , 国家正致力于对抗外敌 , 所以这些江湖中人便是国家的助力 , 自然是受帮扶的对象 。然而 , 当国家统一以后 , 尤其是稳定之后 , 江湖游侠却往往会成为国家剿杀的对象 。
道理也很简单 , 国家信奉的是法制约束 , 而江湖中人信奉的却是自由 , 二者从本质上是相抵触的 。
汉武大帝统治前期 , 便实施了几次对江湖游侠的打击行动 ,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大侠郭解一案了 。郭解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 更像是武侠世界里面的大侠 , 他个子虽然不高 , 但却极为精明强悍 , 且下手极其狠辣 , 为朋友报仇而杀人、藏匿亡命徒、劫富济贫、乐善好施、私铸货币、盗窃他人坟墓等等 , 这些”江湖事儿“他都没少干 , 只不过他运气不错 , 多次幸免于难 , 要么逃脱追捕 , 要么适逢大赦天下 。
不过 , 即便如此 , 流亡于江湖的郭解还是被汉武帝的人逮捕归案 , 最后由御史大夫亲自审理 , 终判处”夷灭三族“ , 一代大侠至此落幕 。
总的来说 , 古代的江湖与武侠世界中有共同点 , 重义、重信 , 习惯于”江湖事 , 江湖了“;不过 , 也有不同点 , 即要直面生活的压力 , 而这也就成为了江湖中人最大的分歧 。投身于庙堂固然更容易走入上升的阶梯 , 但那时又岂是自由的江湖人;追求”大碗喝酒 , 大秤分金“ , 却又将自己放在了庙堂的对立面 , 往往悲剧收场;最后剩下的才是最纯粹地追求自由精神的江湖人 , 至于财富上是否自由 , 就见仁见智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