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八 )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3)水“赋予”万物生命,但是却甘愿处于“低洼”,即“上善若水”包含“谦逊”之意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虽然”赋予了万物生命,但是它却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的意思,反而天性就是流向“低洼”,这让老子十分赞叹 。因此,老子认为,如水一般上善之合于“道”的人,定是甘愿处下的谦逊之人 。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存在,而水具备的一些特性,当是如“道”一般属于世间至善的秉性 。从对水的特性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赞美“上善若水”,实则在赞美包容万物之随圆即方的柔顺之徳、滋润万物之为而不争的包容之徳,以及甘于处下的谦逊之徳 。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当然,道家“上善若水”内涵可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上述并不代表其全部内涵,仅仅只是对其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介绍和议论,希望能给您一点帮助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讲究“善”的内涵,其中儒家和佛家的“善”是仁爱和慈悲的意思 。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曾这样讲述“善”的内涵,“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在这一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概念,因为在天地自然的万物之中,万物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水的滋润,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处为万物着想,而从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不争名、不图利、至善至柔,这是一种崇高的品行 。因此说;水所具有的这种善,具体到一个人的身上,是指人们的品行如果能够达到水滋养万物的地步,胸襟包容天下,不与世人争一时长短,那么将是最高的一种德行了,具体而言,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学会居善地,也即秉持谦卑的姿态 。
心善渊,像大海一样具有广阔的胸襟 。
与善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
言善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
正善治,像至柔至美的水一样立身公正 。
事善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 。
动善时,善于把握良好的时机 。
所以综合理解“上善”就是至善至美的意思 。“若水”和水一样柔和处世,滋养万物而不争 。同时还要具有以柔克刚、胸怀万物的宏伟气度 。更要有水滴石穿的坚韧不拔,兼具柔水那般能上能下的平和心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