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不抹黑朱标,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 二 )


当然由于以上两种推测,都证据不足 。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本书就是民间无名氏做的野史 。不代表明朝朝廷和朱棣的态度 。
不过,《奉天靖难记》是不是官书,是否代表朱棣的态度,这不重要 。
重要的是——朱棣继位后,他把朱标的帝号和庙号通通取消了 。不承认朱标是皇帝,只承认他是太子 。
为了否定朱标,朱棣甚至直接将朱标一系给开除出了明朝皇室 。
要说朱允炆不好,有错、有罪 。朱棣追究朱允炆一个人就好了,何必要牵连整个朱标一系族人呢?
如果不是因为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其太子名分是老爷子早早钦定的 。朱棣怕是连朱标的太子称谓都要剥夺了 。
而且朱棣继位后,他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朱标一句好话 。
这里可能有朋友有质疑 。
朱棣说不说朱标的好话,与他有没有抹黑过朱标,有必然联系吗?
当然有联系了 。朱棣打的旗号是靖难,不是造反 。他曾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 。
朱标没有得罪过朱棣,且朱标又是朱元璋钦定的太子,是洪武朝的合法继承人 。朱棣靖难成功后,就算再不愿,他也要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是被逼无奈才靖难 。强调“如果懿文太子当朝必亲顺兄弟,我何至于此?”之类的客套话 。
如不然,他岂不是自己打脸?
如果朱棣真的打心眼里尊重朱标,没有抹黑过朱标 。那他继位之后,就不单单是要抬高朱元璋,还要抬高朱标,他得这么说才合理:
朱标是伟大的,是我朱棣最佩服的兄长 。只是因为大哥生了个不孝儿子,纵容奸臣迫害太祖诸子,我才不得不高举靖难大义 。
允炆的死,我也很悲痛 。我本不想如此 。我本想学周公,让我亲爱大哥的后代,世世代代做大明皇帝 。只是因我大嫂吕氏与家属纷纷表示国赖长君,我才勉为其难做了皇帝 。
如果大侄子还活着,皇位肯定还是他的 。如果我最敬爱的朱标大哥还活着,我朱棣一家必为大哥效犬马之劳!
然而这种必要的客套话,在朱棣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一次都没说过 。
这就说明,在朱棣眼里,朱标算个蛋 。当年老爷子瞧不起我,总觉得朱标比我强 。现在怎么样呢?皇位还不是我坐了!
老爷子糊涂,朱标辣鸡,朱允炆辣鸡 。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朱棣,继位之后,对朱标与朱允炆应该没少抹黑 。
只不过,由于朱允炆是失败者 。而失败者没有人权,就该被胜利者踩在脚下羞辱 。所以朱棣令人撰写的很多关于朱允炆的黑料,就渐渐被人接受,并被后人认为是真实资料 。
而朱标因为早逝,名声一向很好,且又有朱元璋为其背书 。大家不相信朱棣命人撰写的抹黑朱标的史料,认为纯属扯淡 。所以现在大家才会有朱棣没抹黑过朱标的既有印象 。
比如清朝史官修《四库全书》时,就评价《奉天靖难记》的内容“语多可笑”“其语多诬伪,殊不可信 。”
连明朝人、清朝人都不信朱标是坏蛋,就不谈现在的人了 。
其实这种官方态度不被后人认可的情况,在历史上很常见 。
举个例子 。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帝曹髦就是个疯子 。不讲礼貌,不孝顺太后,还威胁太后 。甚至居然想杀太后 。最后曹髦把自己作死了,活该 。按民礼,曹髦尸体本该扔到乱坟岗子 。但是大魏忠臣司马昭不忍心以此,还是用王礼厚葬了曹髦 。
按照正史记载,锐意进取的曹髦变成了十足的昏君,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反倒成了一心一意辅佐皇帝的贤臣 。
冤死的曹髦该找谁说理去?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 。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 。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 。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 。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 。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 。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 。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 。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 。吾之危殆,过于累卵 。吾老寡,岂复多惜馀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 。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 。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 。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 。”——《三国志·三少帝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