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吐槽大会》中,介绍嘉宾的形式是通过主持人的一段严厉的吐槽——一下子将光鲜亮丽的明星拉下神坛,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而碰到节目中嘉宾较多的情况时,要将每个嘉宾面面俱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碎片式的段子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方面,碎片化信息更易于情感表达和释放 。相比完整详尽的叙事,“只言片语”型语体给用户提供了更大的情感表达空间 。
陈乔恩在《吐槽大会》 。
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发笑——笑本身并不追求完整事实的传递,而是情绪的爆发和感染 。然而,带有复杂内涵的文本无论解码还是传输速度,都要滞后于简单清晰的碎片化内容 。所以碎片和拼贴化的语言是情绪化表达不可或缺的传播要素 。脱口秀的表演者也往往如此,他们严谨地掌握着说话的节奏和步调,讲完一件事,等待观众笑声,笑声过后,他们立刻说起另一件事,这两件事之间可以几乎没有因果联系和逻辑关联,拼贴文本是零碎而没有逻辑的,甚至还有些荒谬和无厘头,但本身却具有强烈的喜剧性 。就这样,最终形成的脱口秀表演尽管主要关于某一个主题,但往往是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 。它否认整体性、条理性或对称性,以矛盾和混沌而沾沾自喜 。同时,这些脱口秀的话题选择也呈现出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其公共性不断被削弱,最终使得脱口秀节目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而非真正的公共空间 。
再看那些“动人的自嘲”故事,多数也在真假之间徘徊 。如经典的《吐槽大会》,名为吐槽实为公关 。明星在展开自我的嘲讽之前,会事先与节目组的编剧团队对表演内容进行反复推敲,选定那些可以进行“吐槽”、“自黑”的事情,多半是一些已经广为人知或者不痛不痒,不真正涉及其人生黑暗面的部分 。在此之上,又由编剧撰写发言,用年轻网络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展现其敢于“直面自我”的形象,希望通过自我批判和戏谑他人反而获得更多的受众青睐 。同样,普通脱口秀演员在激情地展现“真实经历”时,往往也有不少杜撰的成分 。一些已经大有名气,享受着成功生活的脱口秀演员,依旧故意在表演时穿上破旧的T恤,努力营造出小人物的形象,令观众产生共情或自我优越的错觉 。
也许,脱口秀似乎并不能成为解决人生困难的光明大道,而不过是另一种大众热爱消费的麻痹剂,一种辛辣的生活调味品,受众也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了最终目的——享乐 。人们看着舞台上的喧嚣,收获的只有一时的笑声 。不过对于不少观众来说,也许这就足够了 。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脱口秀里包含了历史文化,古典书籍,和民族风格
从历史和“基因”上来看,脱口秀从来就不只是“逗个乐”而已 。一般来说,欧美脱口秀在话题选择上范围更广,尺度通常也比较大,包括政治、经济、两性、社会问题、生活趣事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通过讽刺幽默的话语对社会和生活进行探讨是脱口秀的本质,这使得它成为一项有深度的表演艺术 。
丹尼尔·斯洛斯的单口喜剧表演 。对比之下,《脱口秀大会》选择了瞄准更接地气的大众焦虑,摒弃宏大叙事和精英主题,将社会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议题设置出来,并根据语言结构和修辞将其用最幽默和流行的“段子”讲述,迅速引发受众共情 。2017年的第一季,它的选题就有“做人不能太折腾”“北上广爱来不来”“人生没有撤回键”等等,而第二季更是变本加厉 。选择了“爸妈,我就直说了”、“我可能被骗了”、“做生活的甲方”、“爱一个人好难”等话题 。工作、催婚、诈骗、恋爱……这些话题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饱受困扰的 。脱口秀演员则试图通过这些“扎心”的话题来赢得关注 。
- 为什么要临摹字帖?怎么临摹字帖?
 - 老话说:“立冬无雨一冬晴,没有十月初一灵”是什么意思?
 - “边吃边瘦”的减肥法
 - 是什么导致减肥平台期和反弹
 - 运动减肥是明星的最爱 1/2
 - 居家减肥妙招【健美操减肥】 1/3
 - “腊八粥”最早起源于?
 - 为什么麋鹿又叫“四不像”?
 - 天津民间舞蹈艺术文化“大沽龙灯”
 - 不同地区文化:无锡丧葬习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