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的崛起除了引人发笑还有什么?

谢谢邀请 。樱桃番茄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专业回答,因为自己不是属于这个领域的 。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宝宝们可以参考一下~
国内知名的脱口秀综艺《脱口秀大会》第二季正式落幕 。和常见的谈话节目(Talk show)不同,《脱口秀大会》实际上关注的是单口喜剧脱口秀(Stand-upcomedy) 。这是一种一个表演者就可以完成一段比较完整的表演的喜剧形式(单口喜剧),主要由喜剧演员上台演说完成 。
因为形式单纯、进入门槛低、方式新潮,脱口秀逐渐于近几年勃发起来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有许多知名的脱口秀表演群体和相关活动 。而随着《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传播,这种文化更是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 。围绕国内这几档脱口秀节目,口碑与效果上自然也颇多争议 。虽然目前脱口秀还不是一种人尽皆知的大众文化,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刻都发生变动的当代社会,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用这种方式享受表达和批判的乐趣,脱口秀正成为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 。为什么脱口秀文化能迅速崛起?我们在看脱口秀的时候,期望得到的是什么?这种单口喜剧形式带给我们的除了哈哈一笑,还有什么?
01
笑之外的野心,戳中痛点的脱口秀
“用笑点爆击痛点,用幽默跟生活和解”是《脱口秀大会》 第二季所标榜的主题 。这个节目似乎并不想要单纯为观众带来欢笑,而是希望能够通过笑触及生活中更深沉的东西 。
当然,从历史和“基因”上来看,脱口秀从来就不只是“逗个乐”而已 。一般来说,欧美脱口秀在话题选择上范围更广,尺度通常也比较大,包括政治、经济、两性、社会问题、生活趣事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通过讽刺幽默的话语对社会和生活进行探讨是脱口秀的本质,这使得它成为一项有深度的表演艺术 。
丹尼尔·斯洛斯的单口喜剧表演 。
对比之下,《脱口秀大会》选择了瞄准更接地气的大众焦虑,摒弃宏大叙事和精英主题,将社会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议题设置出来,并根据语言结构和修辞将其用最幽默和流行的“段子”讲述,迅速引发受众共情 。2017年的第一季,它的选题就有“做人不能太折腾”“北上广爱来不来”“人生没有撤回键”等等,而第二季更是变本加厉 。选择了“爸妈,我就直说了”、“我可能被骗了”、“做生活的甲方”、“爱一个人好难”等话题 。工作、催婚、诈骗、恋爱……这些话题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饱受困扰的 。脱口秀演员则试图通过这些“扎心”的话题来赢得关注 。
显然,《脱口秀大会》的这种策略是成功的 。在其豆瓣评分首页,最受欢迎的长评即名为“未曾深夜痛哭者,不足以说脱口秀” 。除此之外,节目中王建国的名言“世界是我看的坟”也上了热搜 。在命题为“孤独”的一期中,王建国侃侃而谈: “网上特别流行把孤独划分为几个等级,比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快餐、喝咖啡,最高等级的孤独是一个人做手术 。这个不叫孤独,这个叫你一个人过得挺好 。”他的这段发言令很多观众和网友都感同身受 。这个热搜也展现了《脱口秀大会》甚至是当前国内脱口秀喜剧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自嘲以解忧 。
脱口秀之所以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是因为它和传统的相声、小品不同,不标榜模式化的段子、包袱,甚至不需要说学逗唱等功底 。虽然脱口秀也并非完全不讲求技巧,但主要标榜的还是“我口说我心”,以讲述者本人作为表演最重要的主人公 。因此,脱口秀演员往往以自身经验出发(或者假装以自己身份出发),谈论自己的经历和故事,通过暴露一些隐私体验,甚至是很狼狈羞耻的一面,然后自嘲来取悦观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