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

在广场舞未大热之前 , 称霸舞林的就是昔日的“扭秧歌” , “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 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 。”简单而随性的节奏 , 左右摇摆的身躯 , 迷人的舞姿 。那么 , 你知道抚顺地秧歌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辽宁文化吧!
抚顺地秧歌 , 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 , 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形式 , 主要流传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 。
简介
【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抚顺地秧歌 , 也被称为“鞑子秧歌” , 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极为浓郁的民间舞蹈形式 。抚顺地秧歌主要流行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 。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 , 东北地区较为安定 , 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 , 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 , 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 。
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据史书中的记载 , 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 , 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 , 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 。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 , 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 , 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 。
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 , 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 。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 , 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 , 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 。抚顺地秧歌自清代以来一直在抚顺地区流传 , 深得群众喜爱 。据1986年调查 , 当时尚有50个秧歌队在活动 , 然而目前渊源和传承人谱系较为清楚的只有4个秧歌队 。
种类
抚顺满族地秧歌主要分两种 , 一种源于河北 , 有关于内移民传入的地秧歌;另一方面源自于满族传统民间舞蹈 , 经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满族地秧歌 , 又称“太平秧歌” , 俗称“鞑子秧歌” 。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 , 一直流传至今 。据专家考证 , 满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装扮 , 不仅仅是满族生活方式的体现 , 也是反映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艺术体现 。
历史溯源
抚顺满族地秧歌 , 即抚顺满族秧歌 , 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 。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 , 一直流传至今 。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据史书中的记载 , 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 , 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 , 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自明末努尔哈赤在抚顺境内崛起 , 到“满洲”族形成 , 满族人继承了由其先人女真人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莽式舞” 。康熙初年间汉人杨宾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 , 著有《柳边纪略》 。《柳边纪略》(卷三·十五)中记载了当时“柳条边”(含抚顺地区)流传的“莽式舞”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 , 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 , 大率举一袖于额 , 反一袖于背 , 盘旋作势 , 曰莽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