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 二 )


孟子为何对“踞”这么生气?因为在古代,“踞”是非常失礼的,今天说的箕踞,跟“踞”相似,同样也非常失礼 。那么,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有三个原因 。
箕踞的姿势是怎么样?臀部坐在地上,两个腿向前伸,或者张开,像簸箕一样,而孟子妻子的踞应该是蹲着的姿势 。
有一天,孔子去找老朋友原壤,看到原壤在“箕踞”,就用杖敲打了他的腿,还骂了他一顿 。可见,无论男女都不能随便箕踞,因为容易走光,这跟当时人们下身穿的衣物有关 。
古代下身穿“裳”,它是从远古的树叶、兽皮之类,慢慢演变发展而来的,而裳的作用主要就是“遮羞”,其次才是保暖 。
秦汉之前,在裳之下,人们穿一个“小内裤”外,外面大多只再套两个裤筒,用带子系在腰上,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裤子 。
在还没椅子之前,人们大多席地而坐,采用的是跪坐的姿势,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脚上 。坐的时候,在地上铺上席子,用“镇”压住席的四角,避免席卷起来,也在旁边放有“凭几”,类似一个窄窄的小凳子,可以靠着缓解疲劳 。
这种跪坐姿势,可以让下身穿的“裳”很好地发挥作用,将腿完全包裹,而“箕踞”这种姿势,则会让有些地方逃离裳的包裹,容易走光 。
然而,并不是“箕踞”就一定会走光,毕竟人们那时候穿的是拖地的“裳”,走路都要撩起裳,防止绊倒,我认为只是稍微伸直腿,没那么大的动作的话,也不一定就会走光 。
在商朝的时候,“箕踞”也是很常见的姿势,因为在殷墟的人刻造像中,有很多“箕踞”的姿势,甚至“蹲踞的与箕踞的远比跪坐的多” 。因此“箕踞”失礼,应该是周朝才规定的 。
《世说新语》:“卫君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 。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 。卫往温许亦尔 。”
卫君长跟温公私下相见,都是随意“箕踞”,可见说是失礼也是要在正式场合,关系好的朋友私下见面,也可以不用过分讲究 。那么孔子跟孟子看到别人“箕踞”,也是在私下,为何那么大反应?
其实,孔子跟孟子反应这么大,也不仅仅是因为走光,而是有更深刻的原因,下面我们会说到 。
战国时,荆轲刺秦失败后,靠着柱子“箕踞”,大骂秦王,这个姿势对于君主是非常失礼的,表现出荆轲的不屑 。
汉朝时,沈景被任命为河间相,去拜见河间王,河间王“不正服,箕踞殿上”,沈景不行礼,觉得他很无礼,不认他为王,后来河间王惭愧去换了正服,沈景才行礼 。可见“箕踞”不仅是对君主,君主对大臣也是无礼的 。
三国时,显赫后的钟会来拜访嵇康,嵇康仍然“箕踞而锻”,如此失礼让钟会记恨,可见对地位高的人,“箕踞”很无礼,容易招惹麻烦 。
因此在正式场合,无论对谁,对上级还是下级,“箕踞”都是非常失礼的,坐有坐姿才有礼,当然也跟人的价值观念有关,像庄子就都不在意,庄子在妻子的丧礼上,仍然“箕踞”,这也是庄子跟儒家思想的冲突 。
而古代对正式场合的“坐姿”如此讲究,也是因为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
考古学家李济先生说:箕踞则是人身上尚未褪尽的所谓“一副猴相”
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而猩猩跟猴子这些动物,就常常会“箕踞”,却几乎很少有跪坐的姿势,而人类的“跪坐”也就是与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人兽之别,这也是人类的一个发展,而如果还是“箕踞”,就像猩猩猴子,是有修养的君子无法忍受的 。
《礼记》记载:立毋跛,坐毋箕 。
从周朝开始,就规范了礼仪举止,无论坐、站、行、走、吃等,都要遵守礼仪,就拿坐姿来说,“箕踞”是人的本能坐姿,显然比“跪坐”舒服多了,而礼节就是限制人的本能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