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

夫子是一位真正好学之人,也是一位善学之士 。因为好学善学,因而博学 。
(夫子是一位真正的好学之人,善学之士)
这是孔子在传授自己的学习心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很平实的一句话,过了两千五百多年,都不用翻译,其意自明 。
但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常常被忽略 。
这就是‘见’后的’思齐’和‘内自省’ 。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甚多 。见到好事坏事,能人孬人,总是一笑而过,或者怒而怼之 。所见所闻,皆付之情绪,然后东流,并无得益 。
见贤而不思齐,见不贤而无自省 。见如未见,时长日久,就会失去敏锐的观察力,以为都是理所当然 。
就如砸了牛顿脑袋的苹果,这是平常事 。可在牛顿眼里,却可以发现万有引力 。
我们被这种见怪不怪耽误了很多 。
(相见不如不见,见了也是白见)

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

文章插图
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便想着如何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反省自己 。”这是孔子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是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但要向“贤”者学习,也要向“不贤”者学习 。见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就应该努力向他看齐,学习他这一方面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思考自已是不是犯过与他类似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这真是至理名言,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如果能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自我反省”的良好校风,不但能在师生中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争创一流的良好竞争氛围,而且对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校风,首先要引导师生端正学习的态度 。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那些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更要虚心向人家请教,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者超越他们的水平,这是聪明之举,也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选择 。比如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善于学习的老师是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他们每堂课必到,既向比自己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学习,也向暂时不如自己的年轻教师学习 。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误之处,他们都会记录在案,成为学习的资源,抱着这样的态度研究教学,业务水平能不提高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倡导这种见贤思齐的良好学风,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全体学生共享,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
与见贤思齐相对立的是妒贤嫉能 。有些校长在赴外地参观学习时,与优秀学校不比管理比师资,不比成绩比条件,不去深入研究这些学校到底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人家取得的办学成就不以为然,吹毛求疵;有些老师妄自尊大,把自己封闭起来,当别人在教学上取得成绩时,不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自以为是,或者故意贬损别人,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参加,当教学上出现失误时,则强调客观理由,不从自身找原因 。事实证明,妒贤嫉能不仅是学习的大敌,同时也会加重一个人的精神负担,造成人格扭曲 。试想,一个人整天躲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总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想方设法打压比自己强的人,不精神失常才怪呢 。
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见贤思齐的机会 。比如,举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学生励志报告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业务比赛活动等,为师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学习的样板 。如果本校资源不够,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充分挖掘外地学习资源,提升学习的层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