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痛片和布洛芬哪个副作用大?

感谢邀请!
去痛片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这些药物属于非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就是临床治疗严重疼痛的用药,例如吗啡,国家严格管制的镇痛药) 。
消化道副作用:所有非阿片类镇痛药都可刺激胃粘膜,引起消化道不适(如烧心感、消化不良、恶心、腹胀、腹泻和胃痛),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胃肠道出血) 。

出血:所有非阿片类镇痛药都有防止血小板(血液中的细胞样颗粒,血管损伤时有助于止血)聚集的作用 。因此,非阿片类镇痛药可增加出血风险,尤其在胃粘膜因非阿片类镇痛药受刺激时,更易引起消化道出血 。
与体液潴留相关的副作用:服用非阿片类镇痛药患者,有 1%~2% 的患者可出现体液潴留和肿胀 。经常服用非阿片类镇痛药还会增加患肾病的危险,有时甚至导致肾衰竭(称为镇痛药性肾病) 。
增加患心脏病和血管病的风险:近期研究表明,除阿司匹林外,其他所有非阿片类镇痛药均可增加心脏病发作、脑卒中、下肢血栓的风险,且随着剂量加大和用药时间延长,这种风险也随之增高 。
相对于布洛芬,去痛片中所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均有更明显的不良反应 。服用氨基比林可有呕吐、皮疹、发热、大量出汗及发生口腔炎等 。长期服用非那西丁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还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 。非那西丁还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紫绀,还可引起溶血、肝脏损害,并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 。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药物都要“对症下药”,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未缓解,请立即咨询医师或药师 。
如果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布洛芬也可能过敏 。如果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或休克,需要立即采取医疗措施 。

去痛片和布洛芬哪个副作用大?

文章插图
布洛芬属于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对环氧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由此减轻因前列腺素引起的组织充血、肿胀,降低周围神经痛觉的敏感性,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解热作用 。用于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等多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用于缓解手术、创伤、劳损后疼痛、痛经、下腰疼痛、牙痛、头痛等急性轻、中度疼痛 。用于缓解肌腱及腱鞘炎、滑囊炎、肩痛、肌痛、肌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非关节性的多种软组织风湿性炎症和疼痛;还可用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等疾病引起的发热 。
布洛芬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消化不良(约16%)、恶心、呕吐、胃烧灼感、胃痛等,症状较轻,停药后即消失,不停药也可耐受 。偶见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亦有因溃疡而致穿孔的报道 。肝毒性反应轻微,可见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 。
布洛芬偶见嗜睡、头晕、头痛、耳鸣等,发生率为1%-3% 。少见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视物模糊及中毒性弱视 。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下肢水肿 。一些有潜在性肾病的易感者可出现肾乳头坏死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含量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 。易感者可出现支气管哮喘发作 。
大剂量服用布洛芬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使出血时间延长(停药24小时后该作用可消失),还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血小板缺乏及全血细胞减少 。个别患者可因胃肠道隐血而致贫血 。过敏皮肤反应不常见,多为短暂性荨麻疹、紫癜性或红斑性改变,常伴有瘙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