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有些结巴怎么解决?

我的亲身经历
孩子说话磕巴怎么办
● 小宝宝口吃多为“发育性不流利”1、口吃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表现为讲话不流利、语塞和重复 。小宝宝2~3岁是说话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发生口吃 。因为这个年龄的小宝宝语言发育已经进入新阶段,词汇量越来越多,表达上也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词汇,而是要把各个词汇合成完整的句子 。
2、宝宝一方面迫切地想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把需要表达的词汇组合好,加之发音器官尚欠成熟,对某些发音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就容易出现口吃 。这种口吃被称为“发育性不流利”,它完全是暂时性的 。随着宝宝语言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慢慢张会掌握了语法规则,这种“发育性不流利”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
● 父母如何正确应对
想要帮助宝宝顺利地度过这一暂时性口吃阶段,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注意了,是“配合”而不是“干预” 。出现口吃的时候就打断他,表面上看是在帮助提醒,实则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只会让宝宝觉得自己与其它人不一样,有口吃;还有一些父母,发现孩子有口吃,毫无耐心,甚至严加训斥,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宝宝更加紧张甚至自卑 。你越是打断、催促、呵斥,宝宝越是用力,越想慢慢讲,越讲不出来 。
不要试图指出宝宝讲话的不流利,更不要去做所谓的提醒 。父母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关注宝宝讲话的内容,并适时地作出反馈和互动,而不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说话是否流利上 。你耐心了,孩子就放松了,他会用自己的词汇和拼句方式慢慢地把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 。当然了,在孩子想不到恰当的词汇时,及时给予一点提示是完全可以的 。同时,父母要多花点时间与宝宝语言交流,谈话时要尽量轻松愉快,语句不要太复杂,语速放慢,这会给宝宝一个良好示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掌握句法规则 。当宝宝稍好一些,能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一句话时,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有助于增强宝宝的信心 。
【孩子说话有些结巴怎么解决?】“发育性不流利”是暂时的,后续会自然恢复 。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免发展为慢性口吃:
1、宝宝在口吃的同时出现较快的次要症状,如频繁眨眼、伸颈、握拳、跺脚、面红耳赤、面部肌肉紧张、呼吸不顺畅、抽动等 。
2、宝宝对口吃表现得非常在意,不愿意与他人讲话,闷闷不乐等 。这些情况都表明,宝宝的心理压力较大,必须及时辅以舒缓或就医 。
3、有口吃家族史的宝宝需要格外留意,他们往往是慢性口吃的易感人群 。
结巴又称口吃,是指正常言语障碍,多数为非生理性缺陷或发育器官疾病,可一过性或短暂性出现 。2-3岁宝宝思维迅速发展,但语言能力赶不上思维速度,在表达过程中就会出现口吃,称之为阶段性口吃,随着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这种口吃现象会减少终至消失,家长不必担心 。在宝宝出现口吃时,家长要给宝宝讲话的机会,让宝宝把话讲完整,不打断宝宝,并用简短语言重复宝宝的意思,让宝宝感觉自己想法被重视,家长也可以和宝宝一起说有趣的故事、童谣,让宝宝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内容而不是形式上,也可以跟宝宝聊聊和小朋友玩耍的情景,让宝宝感受到说话是很有趣的事,家长要从结巴的宝宝自身特质出发,利用宝宝兴趣加以引导,不能急于求成,绝不要取笑、厌恶、恐吓,甚至打骂,要慢慢引导、耐心聆听、细心呵护,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其行为能力、语言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所以家长要有耐心平和对待孩子,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暂时性语言障碍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