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古代西方却不能出产?西方不养蚕吗?( 六 )


“于阗,或曰涣那……初无桑,丐邻国,不肯出,其王即求婚,许之 。将迎,乃告曰:
‘国无帛,可持蚕自为衣 。’
女闻,置蚕帽絮中,关守不敢验,自是始有蚕 。
女刻石,约:无杀蚕,蛾飞尽得治茧 。”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于阗国没有养蚕技术,就请求邻国输出,但邻国不同意 。无奈之下,就向邻国请求联姻,得到了邻国同意 。迎亲时对公主说,我们那里没有蚕丝,你要自己带蚕种去,那样你自己才会有丝绸衣服穿 。公主就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带了出去,从此,西域就有了养蚕技术 。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讲到瞿萨旦那国时,也讲了一个相同的故事,那个瞿萨旦那据考证就是于阗国,玄奘还提到王妃为这些最早的蚕种修建了一座寺庙 。
新疆丹丹乌里克还出土过一块木板,上面画有那位公主,就是阗国王妃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带出国门的故事 。
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其实已经能出产丝绸了 。
首先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符合饲养温度的地区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属于寡食性昆虫,除喜爱食桑叶外,也能吃生菜叶、柘叶、楮叶、榆叶、鸭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 。
从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西传的养蚕技术大约是在公元4世纪 。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古代的新疆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国家,喜欢丝绸 。于是向当时的中国求取蚕种,但是那时的中国皇帝没有答应,并且还严令边关禁止蚕桑幼子种子出口 。那时瞿萨旦那王就想了一个办法,联姻,以卑言厚礼求娶中国公主 。迎娶公主时,瞿萨旦那王秘密传话给公主,他很爱丝绵但是国内没有蚕桑种子,希望她能带些回来,给自己做衣服 。公主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蚕桑幼子种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 。到了边关,官员虽然仔细搜查,但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 。蚕桑幼子种子就这样到了瞿萨旦那,当地人开始养蚕 。
据《查士丁尼战史》中记载,在6世纪时,有几个印度僧侣在来到东罗马首都拜占庭,正好看到波斯商人以高价在那里出售丝绸,从中牟取暴利 。于是这些印度僧侣向查士丁尼皇帝献计,说他们有法子让拜占庭不需要向波斯或者其他国家购买丝绸 。他们曾在一个叫赛林达(大约是新疆一带)的地方住了很久,发现产丝的是一种虫,丝时从虫的口中吐出,可以把虫卵带回来 。查士丁尼答应事后重赏他们 。后来,印度僧侣取来虫卵,孵化了许多虫子 。于是拜占庭境内就能养蚕缫丝 。
15世纪,法王查理八世从波斯将蚕种带回法国,开始生产生丝,里昂的丝织业得到了法国王室的支持,成为法国丝织业的中心 。
16世纪末,法国进入了波旁王朝时期,由于王室的内力推动,丝织业蓬勃发展,意大利技术工人开始涌入法国,法国丝织品的质量可以比肩当时的欧洲意大利 。
17世纪中后期,法国成为欧洲时尚潮流的风向标,法国丝绸成为欧洲时尚中的最亮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绸艺术风格 。
18世纪里昂巩固了丝织业中心的地位,一些次级的中心如巴黎、图尔、圣艾蒂安也发展起来,形成了法国丝绸产业体系 。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中国古代生产丝绸,西方却不生产?
其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技术垄断的概念,可能是养蚕本身需要有合适的气候等条件,再这就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 。
?其二,另外譬如中国男方的茶移植到北方种植直到建国后才得以实现,何况养蚕技术就更难了 。把养蚕技术移植到西部高寒地带,恐怕难上加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