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七 )


文章插图


这不是一个人,转个身可以接着走路,这是几十万大军,结果就在路上耽搁了,等明军到了宣府,也先的人马也追上来了 。明军的3万精锐骑兵被“杀掠殆尽” 。
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于是一场世纪屠杀开始了 。
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损失了钱财和军队,最重要的是三大营的损失 。三大营不仅是明军精锐,也是明朝火器的最主要研发单位,本来明军火器傲然于世界,三大营的覆灭让明朝火器研究断代了 。
虽然有后来于谦和景泰帝的改革,可大明再也回不到朱棣时期的巅峰状态了,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九边防御体系 。
勋贵集团的没落也导致了朝中再也没有制衡文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势力了,国运如何只能靠皇帝能力和大臣的忠心了 。

某种意义上,王振此人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 。

罪魁祸首王振也没有落得好下场,他被愤怒至极的护卫将军樊忠砸碎了脑袋 。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文章插图


说到王振,这哥们也是个狠人,对自己对别人都狠 。王振本为落第秀才,后来中了举人,但他嫌弃一步一个脚印的升官太慢,于是阉了自己入宫 。
说个题外话,自阉入宫在明清很有市场,很多宦官都是自己动的手,像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来福、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都是自我阉割以求达到入宫的目的 。明朝朱瞻基时期,金吾卫指挥傅广阉割自己请求到宫中效命 。金吾卫已经是皇帝亲军了,而且官品极高,做到这个位置傅广还要自割 。当时朱瞻基就说了:“此人官位已到三品,他还想要做什么呢?居然自甘卑贱以求权势!交付法司问罪 。”
话题转回来,王振于宣德年间入宫,因为识文断字,很受朱瞻基器重,授其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被称为王伴伴 。这就是王振和朱祁镇感情的由来 。
朱祁镇继位后,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了太监头 。但当时朱祁镇年纪小(只有8岁),政务主要由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做主,王振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插手朝政,只有无条件扣章的权利,于是他专心讨好朱祁镇等待时机 。
七年后,也就是题中的正统七年,1442年,时机终于来了 。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此时的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引咎辞职,而杨溥也太老了,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自然而然成熟了 。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文章插图


此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王振的所作所为可以参考后世的太监刘瑾、魏忠贤,王振将一切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
如果朱瞻基活到了1442年能够改变历史吗?肯定是能改变的 。
首先,朱瞻基在位的话,肯定不会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
要说太监专权,这根子就在朱瞻基身上 。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为了避免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严禁太监读书识字,并严令宦官不得参与朝政 。朱元璋甚至将此铸成铁牌悬挂于皇宫宫门之上(后来被王振摘了) 。
可到了朱瞻基时期,情况变了,朱瞻基喜欢有学问的太监 。这才有了王振能够成为东宫大伴的机会 。
宣德元年(1425年)朱瞻基更是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教授宦官学习 。从有学问的宦官当中选拔人才参与内阁票拟,并有了批红(扣章)的权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