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六 )


八月十五日,也先假意派人求和 。朱祁镇派曹鼐写敕令与也先议和,派遣二个通事与也先的使者一起离去,这个时候也先又把驻守河边的军队撤走 。王振急忙传令转移大营前去饮水,在这个时候,几十万大军的指挥系统失灵,队伍发生混乱,大军向南走了三到四里,也先突然发动进攻,士兵惊慌失措,开始溃散,蒙古人进入大营高呼脱掉铠甲的人和放下武器的人不杀,很多人脱了铠甲,光着身子被马踩死 。很多宦官和侍卫全身射满了箭 。朱祁镇被俘获,文武百官死者数百人,只有萧惟祯、杨善等数人逃脱 。明军大败,王振被乱兵所杀 。
这里我有个疑问:为何假设朱瞻基活到1442年?1442年是正统七年,朱瞻基死了七年了,朱祁镇也当了七年皇帝了,距离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还有七年时间?正统七年发生了什么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吗?
我翻了翻《明史》,这一年(1442年)还真的发生了几件影响土木堡之变的事件,但和朱瞻基关系不大 。这一年朱祁镇的奶奶、朱瞻基的生母张太皇太后去世了 。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文章插图


我们首先来看看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时朱祁镇亲率二十万明军精锐御驾亲征,其中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三大营,这三营编制十七万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队 。随军将领即有老一辈英国公张辅,也有青生代成国公朱勇,还有蒙古猛将恭顺伯吴克忠,朝中大臣内阁学士曹鼐、张益、兵部尚书邝埜(kuàng yě)、户部尚书王佐等人也在军中,可以说大明集结了半国之力来支撑朱祁镇这次出征 。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当时朱祁镇亲政都必胜无疑 。可是结果大家也知道了,二十万精锐明军全军覆没,优秀的将领尽皆战死,朱祁镇自己也成了俘虏 。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文章插图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当属于谁呢?第一肯定是朱祁镇自己,无军事之才,逞战争之能;第二当属太监王振 。
出征大军中,在上有皇帝朱祁镇、下有各文臣武将的情况下,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强如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 。这就造成了军队指挥系统的混乱 。我们知道军队的战斗力首先来自于令行禁止军令顺畅 。
大军出征途中还未与也先交战,大同(今山西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 。郭敬虽然也是太监,但是他身处战场前线,对于蒙古军队有着清晰的判断 。看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认为这是溃逃,明军应该追击,自己也可以建功立业 。结果,明军前锋中了也先的埋伏,惨败 。
此时失败的只是明军先锋,主力尚在,大军扎住阵脚蒙古人也不敢贸然进攻 。想不到王振听说失败立刻尿了裤子,慌慌张张令大军撤退 。
替王振洗白的说,此时退兵也无不可,无非回到战争前状态 。兵部尚书邝埜就上书请求大军过宣府(今河北宣化)直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 。
可王振有私心:他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大同距离蔚州不远,王振想让朱祁镇到他家乡转一圈,一来显示皇恩浩荡,二来展现自己荣归故里 。
一个战场溃败的太监,不知荣归故里的心思是怎么来的,反正明军只能按照王振的要求行军 。
在路上,王振又琢磨过来了:几十万人马到了小小的蔚州,这不会毁坏庄稼吗?算了还是直奔宣府吧 。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