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指的是什么?( 二 )


节气日期的确定在历史上也有变化,在祖冲之编纂的《大明历》中首先要确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后再按照每过15或16天一个节气的方法来定出其他节气,这种方法称为平节气 。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编纂了更加准确的《授时历》一直使用到明末 。
但是,由于这部历法没有考虑到近日点进动现象,误差逐渐增大,以至于错误的预报了日食日期 。崇祯年间,徐光启等人成立历局编纂新历法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徐光启受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影响,聘请了欧洲科学家翻译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的著作,最终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方法,并依据西方的方法计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 。只可惜,这部历法还没来得及使用,明朝就灭亡了 。后来康熙皇帝决定使用这部历法,并改名为《时宪历》,在这部历法中,将节气的规定改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转过15度角为一个节气,这种规定节气的方法称为“定节气” 。在冬天,地球转动速度快,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转动速度慢,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长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总之,24节气是依据地球公转确定的,而公历也是根据太阳公转确定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每个节气的阳历日期都基本确定了,前后不超过一两天的差别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极高成就 。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已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今天还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
那么“二十四节气”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首先,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国人的《农经》 。我们知道,中国有《诗经》《书经》《易经》 。同时我们更应该把“二十四节气”这样一个指导我们农业生产的经典叫做《农经》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自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的时候就完全确立了 。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的运动,认识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被用来指导农事、补充历法 。在一年的四个季节里春夏秋冬依次循环,每一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看到的“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的人“与时间同行” 。
“与时间同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
各位可以看一看,今天很多人有心理问题,其实是没有“与时间同行” 。比如说他已经走过了春天,到夏天了,但是他没有与夏天同步,而是还活在春天里;已经走到秋天了,但他还活在夏天里 。这个用我们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盯在过去里面,还没有走出来,留在了过去的心理空间里” 。人的心理空间和外部时空环境的空间是对应的 。如果在大自然里我们长了一岁,我们就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你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 。你不能说:“我不愿意、我不高兴,冬天太冷,我今年就过三个季节!”那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 。同样,在人的内心里,也必然要经历心灵的春夏秋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