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之余有效地利用时间读书,或者说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三 )


对应到阅读中去,若想成为通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称为“水平型阅读” 。反之,如果想成为专才,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是不可或缺的,广泛、深入地领会特定专业的读书,称为“垂直型阅读” 。
说到“通才”,不得不让我想起天才达·芬奇,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作家 。真正在各个领域都精通的“通才”毕竟很少,普通人的“通才”或许更多的是各个领域都知道一些皮毛,泛而不精 。
我想到,滴水穿石的启示之一是集中力量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职场或者读书也是,关键还是要在掌握“普遍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职业专业技能”,也就是要在深入自己擅长领域进行垂直阅读,而后,再进行拓展自己宽度的水平阅读 。
读书技巧57:把读书的七成投资在垂直型阅读上
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做感兴趣的事情,帮你挖掘深度 。了解你不感兴趣的领域,帮你拓宽广度 。很多人在选择书的时候,很容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结果自然就有失偏颇 。读书就像吃饭,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身体营养均衡,我们需要有一个读书的“投资基准” 。
原尻淳一在书中例举了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70:20:10模式 。根据该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全新领域 。
我们可以把这个基准引入到读书中来:
70:20:10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读书,还能活用于各种活动,作为参考基准 。
四、读书产出篇:用于产出的体系创建和结构化
读书技巧88: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著书立说
人类是喜欢表达并被评价的生物,我们之所以探讨这些读书方法,终极目标可能都要归结于“自己写书” 。写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想都不敢想 。但是,所谓“产出”,其实也可以从看完一本书之后的书评开始 。
我以前看书是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但是漫无目的 。所以,回头看看书架上的那些书,留下印象的片段很少,几乎都白看了 。现在看书,我除了因为兴趣,还带着一个目标,就是看完之后要写书评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书有了更加主动、深入的了解 。看书,写书评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输入就很难做到后期的输出 。
我在鼹鼠的土豆老师的写作课中看到一段话,觉得特别好:书评是写作的一种,当你把书评看作自己写作的起点,看做自己的思维、职业必备技能提升的起点时,你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同时,这个时候,你或许也能因为坚持而走得更远 。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不失为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撷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宝库 。
坚持阅读、思考、产出,总有一天,知识和思想会从点变成线,再由线变成面,继而从面变成立体,不经意间,会成为你自己的“成功因果律” 。
养成阅读习惯不是那么简单 。
【如何在工作之余有效地利用时间读书,或者说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我是觉得兴趣是指引我们读书的,比如让我现在读《稻子的培育繁殖技术》我肯定读不进去,可拿本东野圭吾什么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
所以,搞明白想看什么 。
有的时候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会让我们提起读某些方面书的兴趣,看了电视剧《琅琊榜》就会跟着去看了看书;看了电视上的红楼梦是不是就像瞻仰一下原著;全都在扯阶级固化就可以去看一下恩格斯;网上看到一句什么话很精彩都能引出一本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