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兵分两路,多尔衮、豪格率领左翼,岳讬、杜度率领右翼,从青山关、墙子岭等处越过长城防线,明军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北京戒严,形势严峻 。
这已经是八旗军第四次突破长城防线,进入内地袭扰,明军始终没有强力的应对办法 。也因此,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和监军太监高起潜都主张与皇太极议和,开通互市 。
崇祯皇帝犹豫之际,卢象升率军入卫 。
卢象升是宜兴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早有大志,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射术精良,熟知兵法,很会带兵 。卢象升做过大名知府等职,表现出众,崇祯八年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任湖广巡抚 。
在镇压农民军方面,卢象升比其他的官员做得稍好,多次与高迎祥、李自成交手,一度把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几乎全歼 。
崇祯九年,卢象升升任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祯十一年进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总管各地的入援军队 。
此后,杨嗣昌亲自给卢象升送行,告诫卢象升不要浪战 。督军太监高起潜也与卢象升见面,二人在议和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
但崇祯皇帝几次派人送来银两、财物和战马,卢象升认为皇帝有决战之心,大受鼓舞 。但他的许多策略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 。
无奈,卢象升请求分兵,结果关宁明军由高起潜统帅,剩下的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官的人马归卢象升统帅,实际上直接受他支配的军队不到两万人 。后来杨嗣昌又命令大同总兵官王朴率领人马回师救援大同,并告诫各地明军将领,不许擅自出战 。
清军分路南下,卢象升赶往保定迎战,又被夺去兵部尚书,改为兵部侍郎 。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领宣府总兵官杨国柱、山西总兵官虎大威和五千人马,在钜鹿的蒿水桥与清兵相遇,陷入重围 。奋战一天后,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杨国柱、虎大威率领残卒杀出重围 。
战前,高起潜率领的关宁军距离卢象升只有五十里,完全没有策应卢象升 。
显然,卢象升败亡,崇祯皇帝的责任不大,他最初还是积极支持卢象升的 。真正掣肘的是杨嗣昌和高起潜 。
但是,此时的明军的斗志和战斗力已经非常烂,对付农民军已经非常吃力,基本就是跟着农民军瞎跑 。卢象升的能力和洪承畴差不多,带着这样的军队迎战清军,即使没有杨嗣昌、高起潜的干扰,也毫无胜算 。

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文章插图
【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崇祯在平台(紫光阁)召见带兵勤王的兵部尚书衔山西宣大总督卢象升说:保护陵寝不可浪战!京城防守由杨嗣昌高起潜(司礼监太监)负责,卢象升带领四个镇总兵两三万士兵野战驱敌,早期的清兵入关就是为了抢粮抢人,骑兵游击自持不过一个月 。但卢象升的部下两个总兵家乡山西被清兵分兵进攻他们带兵回归山西了!卢象升又被朝廷钦差监军分了一部分兵力,最后卢象升带领几千人在京畿大名府被围战死!他很勇猛很知兵但他没法掌控全局势必一死!
守有余(因清军入关攻北京为无后方作战,加之北京城高沟深不利马战,再加上红衣大炮的加成,几万步卒几千关宁铁骑守上二月不成问题 。如此清兵必定退兵 。袁几千士卒加大炮曾守住了宁远 。)战不足(清兵入关打北京,兵力大致在十二,三万 。如此不管谁统兵以几万步卒几千关宁铁骑战胜十多万清兵不大可能) 。
肯定连吴阿衡余下的蓟辽数镇一齐全灭了 。要是明军野战打得赢,最多一年就平辽了,哪里需要等到卢象升来发豪言壮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