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赏析和诗意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赏析( 五 )


十三年弃置身”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
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
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
在心头漫溢 。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
透纸背,寒入骨髓 。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
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时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
的凄风苦雨 。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
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
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
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
喁喁私语伴奏 。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
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 。幸福也许就是这样,
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
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
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
甜” 。
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
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
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
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
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
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
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
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
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 。
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
一层诗意的美丽 。
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
(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
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 。
那时诗人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
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
非妻子 。
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
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
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
完全可能的 。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
《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 。
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
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
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
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
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
地深情遥望 。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
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
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
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
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
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 。
5、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
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
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
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
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
(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
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
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
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
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
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
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
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
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