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诸葛亮将心血精力全心投入到忘我的操劳之上,才过早地耗尽了生命 。对于这一点不仅他自己,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清楚得很:“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这样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有着可不推却的理由:“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 。”魏明帝曹睿非常希望司马懿也像诸葛亮一样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可是却不能如愿,反而因此失去了祖宗基业 。从事功上看,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没有达成,无论是对他自己、对刘备,还是对众多期望延续汉室江山的人来说,这个结局都是沉痛的 。尤其是他临终前的情景,尤其令人扼腕叹息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鲁迅评其“多智而近妖乎” 。但论智谋、论功业,司马懿与之相比,犹有过之 。可是在人格操守,理想追求上,两人却有天壤之别 。
3
曹操在三国中可谓第一枭雄,他一生消灭了无数对手 。用他自己在铜雀台前颇为自豪的话来说:“孤本愚陋,始举孝廉 。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 。不意朝廷徵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的话,说的没有毛病 。正是他从行刺和讨伐董卓开始,逐步消灭北方各大诸侯割据势力 。为在后来的三分格局中,最终由北方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他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孙刘联盟,是否会推进全国统一进程?不过,如果真让小说中描写的曹操实现统一,他又会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权呢?
毛宗岗称曹操为“奸绝” 。他也的确是在当时群豪并起的战乱年代中,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 。小说中善于知人的许劭,对他的评价非常具有概括性:“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而他自己的人生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让他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心态暴露无遗 。正是他抱着这样的态度为人,才做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桩桩阴险、凶残之事 。曹操经常以小人之心度人,因猜忌杀死世交好友吕伯奢的一家八口,在得知真相后,又将买酒回家的吕伯奢杀害 。当陈宫指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的时候,他却理直气壮地说出了目中无人,极端自我的人生信条 。难怪陈宫宁可追随有勇无谋的吕布,也不愿意与他为伍 。至死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招降 。
曹操身边的近侍出于关心为他盖被,他竟然一剑将其刺杀,并谎称喜欢梦中杀人 。同样,他以醉中杀人为借口,在铜雀台将扫他诗兴的扬州刺史刘馥当众刺死 。明显是在杀一儆百 。如果佯装醉梦之中杀人,说明他对自己的凶残还有所掩饰 。那么,在攻打徐州时 。“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所到之地,杀戮人民,挖掘坟墓”则赤裸裸地表现了其凶残本性 。他用“借刀杀人”和“借事杀人”的方法,先后除去了才华横溢的祢衡、杨修 。营中缺粮,又演出了向仓管王垕借头的把戏,来稳定军心 。曹操对稍微得罪自己的人,睚眦必报,对于反对自己的人,更是斩尽杀绝,毫不留情 。荀彧和荀攸两叔侄,曾为他出谋献策,立下大功 。可一旦反对他称公、称王,他便立刻翻脸,下毒恐吓,致其死地 。他身为臣子,杖杀皇后、勒死贵妃,鸩杀皇子,并将后、妃的亲族家眷株连处死近千人 。害死好心为他治病的神医华佗 。试想,如果让这样一个自私自利、不仁不义、奸诈虚伪、凶残狠毒的人坐了天下,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 楞严经白话文全文阅读 楞伽经原文及白话文
- 三国演义的感想作文 三国演义阅读感想
- 牡丹亭的白话文全文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 水浒传原版翻译白话文 水浒传原文及赏析
- 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及翻译
- 三国志在线阅读白话文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 六韬三略的现代意思 六韬三略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 云笈七签白话翻译赏析 云笈七签白话文解释
- 三都赋白话文全文 三都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