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残暴的曹操相对的,则以是仁德著称的刘备 。可以说,他们在行事为人上,完全不同 。刘备曾坦然道:“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两个人在行事为人上的差别对立,在同一件事上表现最为明显 。在刘备的早期军事生涯中,一向败多胜少 。原因在于他虽然麾下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却没有真正的谋士 。而徐庶的到来,让他得以突破困境,同时也为对手曹操带去威胁 。为了不使自己的对手做大,曹操采用谋士程昱的计策,先骗徐庶之母到许都,并命人仿照其手迹骗徐庶与母亲相见 。孙乾从刘备事业发展的大局考虑,提出建议不让徐庶见母 。如果曹操杀死徐母,徐庶便会与曹操结下深仇大恨,死心塌地辅助刘备 。可是刘备听后却说:“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 。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曹操虽然赚得徐庶的人,但却没有得到他的心,遂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
刘备以仁义行天下,就连徐母都有所闻:“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 。”刘备之所以在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等黎民百姓中有口皆碑,在于他行事以仁德为准则 。也就是他说的“吾宁死,不忍做负义之事 。”早在刘备做安喜县尉的时候,就表现出仁民爱物的作风 。“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他投奔刘表,驻扎新野后,由于治民有德,受到百姓的称赞:“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在曹操南下,刘备无力抗衡的时候,新野百姓出于对他的信任和爱戴,要和他一起撤离 。“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而刘备也不愿意舍弃百姓 。“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在遭遇追兵时,看到百姓惨况,不禁放声大哭 。“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甚至想投河自尽 。撤退之时途径襄阳,本来有魏延相助可以入城,他却以:“本欲保民,反害民也!”为由而不入 。
刘备将“以民为本”作为他成事的原则 。因此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的欢迎 。大事上如此,小事亦如是 。他的坐骑“的卢”虽是宝马,却有妨主之说 。徐庶为试探他的人品,建议他将马送给有仇之人,等马害过仇人,再骑就没事了 。刘备听后,勃然变色,严词拒绝 。在群雄相争,刘备如同丧家之犬,没有立锥之地的情况下,徐州太守陶谦、荆州之主刘表,都有意将领地相赠,刘备却不愿乘人之危,失去许多良机 。充分显示出面对利和义的抉择时,他宁愿放弃利益,而要践行仁义的态度 。因此才成为被百姓爱戴的明主仁君形象 。除此之外,刘备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自从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之后,就一直没有忘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荆州被东吴攻取,关羽兵败身死 。刘备大为悲痛,誓要为其报仇 。从当时的形势看,这却不是明智之举 。赵云曾劝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以天下为重 。”他却全然不听 。就是诸葛亮也无法劝其放弃复仇之念 。
在刘备的心中,结义之情已经超过了江山社稷 。甚至当众表态:“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出兵伐吴,是刘备一生中做出的最错误决定,夷陵之战的大败,使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难怪诸葛亮感叹道:“汉朝气数休矣!”刘备一生,为行仁义,确实失去了很多争雄占地的机会 。而他最后的错误行动,最终让他半生打下的江山根基动摇,他自己也含恨而终 。但从个人来说,关羽对他的忠心和付出,也值得他为关羽报仇 。
- 楞严经白话文全文阅读 楞伽经原文及白话文
- 三国演义的感想作文 三国演义阅读感想
- 牡丹亭的白话文全文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 水浒传原版翻译白话文 水浒传原文及赏析
- 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及翻译
- 三国志在线阅读白话文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 六韬三略的现代意思 六韬三略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 云笈七签白话翻译赏析 云笈七签白话文解释
- 三都赋白话文全文 三都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