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历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应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通过人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于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
同样的道理,闰年也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 。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
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月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不是哪个人研究和发明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二十四节气
最早的时候,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 。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
夏至、冬至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
春分、秋分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清明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
谷雨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
芒种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
处署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结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
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 。
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 。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 。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
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 。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之中闰两个月,所以会有“十四月” 。春秋时代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秦至汉初在九月之后晦日已西,称为“后九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后九月晦日已酉,至长安,舍代初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末,所以闰月置于年终 。上古也有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 。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
- 一个家越过越好的5个“标志”,有一个就很了不起,你家有几个?
- Uzi开通推特,再次受到G2战队嘲讽,这次Uzi“直接无视”,你觉得做的对吗?
- 季后赛EDG战队让一追三碾压SN,“完成一穿四的四分之一,Smlz赛后自闭”,能夺冠吗?
- 抖音拍同款怎么拍
- 航拍宝安风水宝地视频
- 秋季养生食疗需看女人“脸色”
- 新房甲醛从哪来?除了大件板材以外,更要警惕这些“小物件”!
-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家长会得到什么呢?
- 谁是华为接班人?
- 很多中国家庭正在“过度清洁”,只要形式上的干净,纯属浪费精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