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五 )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 。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 。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 。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在世界国际气象界中,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
目前,提起这事,说是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确切地说,应该是古老的农民从长期农耕与生活中认识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后来引起帝王颛顼重视,组织识字的人,把农民所观察到的天象,进行了精细化的整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具体是谁?哪个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无从考证 。因此,现在我们就把这事归于原始社会帝王颛顼 。
颛顼创立了“颛顼历法” 。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发明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人力物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简易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
“颛顼历法”不复杂 。它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至十一月为三十天,十二月为三十六天 。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就有十二个节气,基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为以后细化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一个大体过程 。
“颛顼历法”给后人带了许多便利,并可利用开发的潜质 。古人在使用“颛顼历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355天,因此,古人叫“大月”是“大尽”即“大尽月”,“小月”是“小尽”即“小尽月” 。又发现阴历与阳历天数的差距,如农历即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每月29.5306天,其全年天数与阳历即太阳年全年天数相差十天二十一小时,无形中又冒出来一个闰月 。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此,又出现了如何解决闰月的问题 。
战国末期《尚书·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是说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在这之前是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 。自从有了这个规定,一切都按新规定行事了 。
根据记载,单纯地讲二十四节气来历,有书籍文字记载的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确切地说是农民经验,通过文人用文字完善总结出来的 。
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
闰年之说在民间流传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不过研究得不透,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 。祖冲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究,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家 。
祖冲之创作了《大明历》历法书籍 。《大明历》打破了“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之说,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之内,有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前所未有地首次应用“岁差”,以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之为“交点月”的日数 。这在当时来说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精密的历法了 。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对季节的划分,在古代的中国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