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写诗,也不缺纸,为何常写于墙壁上?( 三 )


如果将这个属性放在古代参照的话,墙壁的优越性立马甩纸张无数条街 。
若是写在纸上,你首先得买纸,而在唐代时期,虽然汉代蔡伦已经改善了纸张制造工艺,但纸张的价格依旧不是很便宜 。
这就等于是首先给创作者设立了一个进入的门槛,就如同现在手机里的付费下载软件,有那么多免费的我不用?用付费的,傻呀我 。
其次在纸上写一首诗词,你需要负责把这纸张传递下去,等于是自己搭建传播平台,写篇文章还要开发一个平台,费时费力 。而且层层传递的范围有限,同时纸张本身还很容易损坏,流量不大,传播不广,易损耗,这几点硬伤直接让人望而生畏 。
相比之下,墙壁的优势就很明显,低门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提笔在墙壁上说两句,甭管写得好不好,只要你不尴尬,那么尴尬的只能是别人 。
同时,它的公开性很强,一般文人书写墙壁top3为:寺庙、驿站、沿街屋舍 。
这些地方人来人往,人群流量巨大一旦写诗上去,曝光率非常高,甭管人们愿不愿意看,那么大的字写在上面,大刺刺地显现在那里,用现在的话就相当于强推,巨额流量包砸过来,不想飞都难 。
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扬名立万的文人,自我推销,打造“文化红人”的古人来说,墙壁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渠道,其作用完全不是纸张、扇面之类载体可替代的 。
当然除了比较功利的推销自我之外,古人在玩壁圈的时候,渐渐又发现题壁的诸多好处 。
咱们现在去哪儿玩,都喜欢拍个照片打卡 。古人没有手机,但打卡的冲动也是汹涌澎湃的 。
比如说当年宋之问多次被贬,每到一个地点,人家都不忘打卡题壁 。
到了端州驿站,提个壁,“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到了大庾岭驿站,提个壁,“江静潮除落,林昏瘴不开 。”
到了黄梅临江驿,提个壁,“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
到了嘉陵驿,提个壁,“路半嘉陵头已白,蜀内西上更青天 。”
【古人爱写诗,也不缺纸,为何常写于墙壁上?】到了弋阳馆,提个壁,“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 。”
……
怎么样,你以为咱们现在人才有打卡的习惯,其实人家古人早就玩得很娴熟了 。
当然除了旅游打卡之外,随着这种文化活动越来越频繁,古人发现题壁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而且越玩越上瘾了 。
表达心意
在古代,人们出门在外,不是每次都会带纸,在面对即兴的诗篇,一时找不到纸,提笔挥毫,在墙壁上龙飞凤舞一番,自然酣畅淋漓 。
当年苏轼从海南北归之时,途径大庾岭,遇到一老翁对其表达关心,苏轼听到对方淳朴的心意,非常感动,便提笔在对方墙壁上留诗一首,抒发感慨之意 。
“鹤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朋友,咱们啥都别说了,都在墙上了 。
留言板
除此之外,墙壁还能当留言板的作用,在人家墙上写一首诗,给对方留言:哥们,今儿我来过 。
当年李商隐拜访朋友不遇,走前便在朋友住所墙壁上留言:
“卿卿不惜锁窗春,去作长楸走马身 。闲倚绣帘吹柳絮,日高深院断无人 。”——《访人不遇留别馆》
今天找你你没在,我题壁@一下你 。
消遣
后来,这种题壁的文化,到宋时期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俗 。人们出门旅游除了看风景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别人的题壁留言 。
就像咱们现在人,躺在床上之时,就喜欢刷手机新闻、浏览网页、博客、朋友圈一样,而看别人题壁留言对于古人来说,这已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