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邦彦当时就曾这样评价题壁这种风俗:
“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 。”
陈师道也曾描述过:
“朱阑行遍花间路,看尽当年题壁处 。”
跟帖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人们在墙壁上题诗词之后,经常还有不少人在后面跟帖,就像咱们现在发博客、微博一样,底下一堆人评论 。
古人其实跟咱们也一样,看到诗词、文章之后也会积极互动,但凡墙壁上有空间,点赞和踩一脚也都大有人在 。
在《梦溪笔谈》当中就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述本世家本土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娩娠之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行人过此,多为激愤,为诗以吊者百余篇 。
一个远嫁苦命女子,遇到了一个薄情郎君,临死前写下控诉命运凄苦的文章,随后下面跟帖百余篇,而根据记载,愤怒的人们还人肉出了那个鹿生——宋仁宗宰相夏竦的家奴 。
这种情形,是不是跟现在咱们在手机上发负心、劈腿文,瞬间登上热搜榜,引发人肉搜索很相似呀 。
爆料
不仅如此,题壁在古代还有爆料、吐槽、上诉的功效 。
宋代时期,三班奉职工资不高,只有七百驿券和肉半斤 。
大中祥符年间,有人就在驿站墙壁上题字吐槽:
“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 。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 。”
很快这事儿便被朝廷得知,皇帝听了也是觉得三班奉职的工资确实太低了,于是便亲自过问,为这群人增加了工资 。
由此可知,古人题壁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活现象,作为社交、传播的重要工具,纸张在墙壁面前,确实黯然失色不少 。
就像咱们现代人,如果有人问你,你不缺纸,为啥还要发微信、看手机新闻,你第一反应会是啥?这还用解释吗 。
古人把诗写在墙壁上好处多多 。
李白有首诗就因为写在了墙壁上,卖了千金,还白得了一个媳妇 。
李白、杜甫、高适有一日去梁园,三人诗兴大发,题诗于壁 。
后来宗姑娘路过,见李白的诗写的荡气回肠,分外喜爱,就花了一千两纹银买下了这面墙壁,这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 。
后来,由于好友撮合,李白和宗氏成婚了,李白又白捡了一个媳妇 。崔护也是因为写诗成就了自己的姻缘 。看起来把诗写在墙上是真的好 。
古代诗人把诗往往写着酒家、名胜古迹等处的墙壁上,这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写在墙上更能使人一目了然,更便于流传 。
诗人嘛,都爱写,某一天去游玩,看到墙壁上有人留下的诗,就技痒难耐,就会唱和,也把和诗题在墙上,成为千古佳话 。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不全面,朋友们补充 。
写在纸上只能自我欣赏,写在墙那是给大众看的,让更多的人品评,有较多的机会推荐自己,更易扬名 。
古人爱写诗,也不缺纸,为何却把诗写在墙壁上?
很多人都认为写诗作词需要在书本上、纸面上真正写下来,才算写作,然而在现代媒介发达的环境下,很多人都会在互联网上写作,比如我们在头条上写文章、在贴吧中讨论问题,甚至看个视频都能发送弹幕和大家讨论一下剧情 。那么古代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会怎么表达自我情感、与朋友进行交流呢?同理,如果我们将墙壁理解为古人的“朋友圈”,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作品,希望获得更多人的“点赞”,就会很好理解了 。
古人将诗词写在“墙壁上”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学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这种创作行为相比于写在纸上,大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写在纸上是一种私密性的行为,供大家传阅的范围也十分有限,而写在墙壁上,它更公开,至少那些过路的行人都可以驻足观看、阅读 。这样就能够带动读者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为一首诗词结缘,给双方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也让有心之人进行“和诗”,让作品更加精彩 。比如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就在墙壁上和诗而作,元稹在《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中写道:
- 描写雨景的12首唯美意境诗 关于雨的诗句古诗大全
- 表达父爱深重的3首古诗 描写父亲的诗句有哪些
- 形容远在异地的50首思乡古诗 描写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 描写清明节的35首古诗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有哪些
- 七绝秋菊十二首赏析 秋菊古诗带拼音图片
- 以书房命名的古代文化典籍是
- 古代也有阅兵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呢?
- 精选描写友情的8首古诗 关于友情的现代诗歌20首
- 桀骜不驯又霸气的10首古诗 古代最狂最霸气的诗句
- 古朗月行原文赏析及诗意 古朗月行古诗的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