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
曹刿:机智 , 沉着 , 深谋远虑 , 善于把握战机 , 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
鲁庄公:目光短浅 , 昏庸无知 。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 , 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 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 , 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 , 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 , 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
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
2.善于把握战机
3.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 , 不能再振作起来 。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 , 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 。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 , 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
【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曹刿问战)
这一段可分两层 。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 , 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 , 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 , 鲁庄公准备抵抗 。大军压境 , 曹刿准备参战 , 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 , 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 , 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 , 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 ,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 , 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 , 曹刿否定了前两条 , 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 , 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 , 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 , 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 , “忠”是尽职于民 , 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取信于民的思想 , 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参战)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 , 得到了庄公的赞同 。本段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 , 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 , 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这样写 , 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 , 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 , 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 , 留待后文集中阐述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 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 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 , 沉着思断 , 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 本文中心 。(曹刿论战)
“既克”二字 , 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 , 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 , 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 , 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 , 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 , 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 , 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 , 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 , 但曹刿并未轻敌 ,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 , 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 , 不可不提高警惕 。曹刿亲自察看敌情 , 发现敌军“辙乱”、“旗靡” , 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 , 溃不成军 , 才乘胜追击 , 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
- 口技故事及给人启示 京中有善口技者原文翻译
- 诗歌鉴赏及教人道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 除夜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除夜作唐高适翻译
- 容斋随笔全文赏析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 军城早秋严武阅读答案 军城早秋翻译及赏析
- 滇游日记翻译阅读答案 滇游日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 匡衡凿壁借光赏析及解释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将近酒原文赏析及解释 将近酒李白词朗诵翻译
- 凉州词赏析及全文注释 凉州词拼音版带拼音
- 别董大赏析及解释诗意 别董大拼音版古诗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