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二 )


儒学中的“仁” , 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 , 是实实在在的境界 , 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 。想要做到这一点 , 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 , 需要耐得住寂寞 。古今成大事者 , 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 , 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 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 , 最终获得了成功 。
“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 , 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 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 。只有内心庄严诚敬了 , 才可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切身的爱 , 才能全心投入进去 , 才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 , 而不会显得虚情假意 。
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 , 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 , 却需要从自我入手 。求“仁”在于自己 , 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 , 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 。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 , 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 , 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 , 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 从外在来规范自己 。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 , 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 , 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小目标 ,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大目标 。也只有如此 ,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
4.子曰:“仁远乎哉 , 我欲仁 , 斯仁至矣 。”《述而》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 , 仁就可以达到 。”
【解读】
“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仁”所强调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 以利他的精神观念为主 , 并以此来维护传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正如孟子所言 , “人之初 , 性本善” ,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仁爱”之念 , 只是在面对现实的利益时 , 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 。若是有人能够不受欲念和利益的驱使 , 发现隐匿在心底的“仁爱”之心 , 恢复本性 , 自然就达到“仁”之境界了 。因此 , 孔子才会说:“我欲仁 , 斯仁至矣 。”
但是 , 让人们抛却自身的欲望 , 时刻都能以仁义为先 , 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 颜回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 , 也只是能够做到“心三月不违仁”而已 , 至于其他弟子还要略逊一筹 , 即“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不过 , 孔子却教育弟子们只要肯努力 , 内心有着“欲仁”的想法 , “仁”就会来的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在主观意愿上是否自觉、主动 。
5.子曰:“夫仁者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 可谓仁之方也 。”《雍也》
【注释】
①欲:想要 。
②立:站立 。
③而:表连接 。
④立人:使动用法 , 使人站立 , 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 。⑤达:腾达 。达人 , 使人腾达 , 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
⑥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 比喻能推己及人 , 替别人着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