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六 )


反思和西方宗教上的忏悔是有区别的 。忏悔是基于错误或罪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表现 , 而反思的本身并不具有这种原罪的观念 。人们可以通过反思的方式 , 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 , 扬长避短 , 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
1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则远怨矣 。”《卫灵公》
【注释】
①薄;少 。
②责:责备
③远:远离;防止 。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 那就可以防止别人的怨恨了 。”
【解读】
人与人交往 , 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 , 于是纠纷和矛盾就产生了 。孔子历来主张主动承担责任 , 不推卸责任 , 也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多替别人考虑 ,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 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 , 不能不听别人的意见 , 固执己见 。一旦发生了矛盾 , 不能一味地指责别人 , 甚至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去 , 而要多“反躬自省” , 作好自我批评 ,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就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严于律己 , 宽以待人” 。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君子接物 , 度量宽厚 , 犹大地之博 , 无所不载 。责己甚严 , 责人甚轻 。名高任重 , 气度雍容 , 望之俨然 , 即之温然 。”意思是 , 君子应该有严于律己的勇气和宽以待人的度量 。身居高位之时 , 要有庄重严肃的态度(望之俨然) , 但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 , 丝毫不会有芥蒂(即之温然) 。我们应深思此言 , 做一个这样的君子 。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泰伯》
【注释】
①弘毅:弘大刚毅 。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 , 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 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 , 难道不是遥远吗?”
【解读】
曾子的这番话 , 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
曾子这句话的主语是儒家之士 , 也就是知识分子 。春秋战国时期 , 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 , 到了后来 , 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 。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 , 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 。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 , 士人不治产业 。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 , 以治理国家为己任 , 进则担任各级官吏 , 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 , 影响社会 。从孔子的时代起 , 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 , 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 。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 , 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
承担历史使命 , 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 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 。行仁的使命是伟大的 , 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 , 关乎到国家的安危 , 社会的兴衰 。在传统语境里 , 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 。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 , 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 , 是一种“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 。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 , “非宏毅无以致其远” , 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 , 才有可能完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