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解释( 四 )


故上兵伐谋 , 其次伐交 , 其次伐兵 , 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fén)辒(wēn) , 具器械 , 三月而后成 , 距堙(yīn) , 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 此攻之灾也 。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 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 , 再其次是出动军队交兵胜敌 , 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策略 。为了攻城 , 修造蔽橹、轒辒 , 准备各种攻城器械 , 需要花费三个月时间;堆积攻城的土山 , 又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这时 , 将帅们已经非常焦躁忿怒 , 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 , 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 , 这便是攻城带来的灾害啊!
故善用兵者 ,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此谋攻之法也 。
【译文】所以 , 善于用兵的人 , 使敌军屈服而不依靠交战;攻占敌城不用依附强攻;消灭敌国而不依靠和敌人打持久战 。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横于天下 , 做到军队不受挫而取得全面的胜利 , 这便是以谋略战胜敌人的方法 。
故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 ,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 , 大敌之擒也 。
【译文】因此 , 用兵的原则是 , 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 , 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 , 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 , 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努力抗击敌人 。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撤退 , 比敌人兵力弱就避免正面于敌交战 。兵力弱小如果顽固硬拼 , 就势必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获 。
夫将者 , 国之辅也 。辅周 , 则国必强;辅隙 , 则国必弱 。
【译文】将帅 , 是国君的辅佐 。如果辅佐得周密 , 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 , 国家就一定衰弱 。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 是谓“縻(mí)军”;不知三军之事 , 而同三军之政者 , 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 , 而同三军之任 , 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 , 则诸侯之难至矣 , 是谓“乱军引胜” 。
【译文】君主对军事行动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能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 , 不懂得军队不能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 , 这叫束缚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 , 就会使军中将士产生迷惑;不懂军中权谋之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 , 就会使军中将士产生疑虑 。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 , 那么 , 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 。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识众寡之用者胜 , 上下同欲者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 , 知胜之道也 。
【译文】所以 ,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或者不打的 , 能够胜利;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 , 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 , 同仇敌忾的 , 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 , 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国君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 , 能够胜利 。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