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及诗意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赏析( 四 )


“落月摇情满江树” , 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 将月光之情 , 游子之情 , 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 洒落在江树上 , 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 情韵袅袅 , 摇曳生姿 , 令人心醉神迷 。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 “羡宇宙之无穷 , 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 , 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 , 注入了新的含义 ,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 , 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 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 , 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 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 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 , 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 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 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 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 , 通贯上下 , 触处生神 , 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 , 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 , 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 , 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 , 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 , 虽用水墨勾勒点染 , 但“墨分五彩” , 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 , 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 , 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 , 也不是急管繁弦 , 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 , 含蕴 , 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 , 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 , 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 , 有节奏 , 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 , 四句一换韵 , 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 , 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 , 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 , 高低音相间 , 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 , 平仄的交错运用 , 一唱三叹 , 前呼后应 , 既回环反复 , 又层出不穷 , 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 , 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 , 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 宛转谐美 。
【创作背景】
?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 , 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 , 原词已不传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 , 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 , 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 却是最有名的 。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